寡妇的伸冤祷告

在牧之滨 https://bin.zaimu.de/post/20230302

[路 18:1]耶稣设一个比喻,是要人常常祷告,不可灰心。
[路 18:2]说:某城里有一个官,不惧怕神,也不尊重世人。
[路 18:3]那城里有个寡妇,常到他那里,说:我有一个对头,求你给我伸冤。
[路 18:4]他多日不准。后来心里说:我虽不惧怕神,也不尊重世人,
[路 18:5]只因这寡妇烦扰我,我就给他伸冤吧,免得他常来缠磨我!
[路 18:6]主说:你们听这不义之官所说的话。
[路 18:7]神的选民昼夜呼吁他,他纵然为他们忍了多时,岂不终久给他们伸冤么?
[路 18:8]我告诉你们,要快快的给他们伸冤了。然而,人子来的时候,遇得见世上有信德么?

我们读经时多倾向于认为经文讲的是普适原则, 是可以直接应用的, 因为我们读经的目的往往是为了 “应用” 而不是明白经文本身. 有些经文的确可以直接应用, 但 “可以应用” 并不表示经文本身以此为目的. 婴儿车可以当购物车, 夜壶可以当茶壶. 它们本来的设计目的并不是这些, 虽然可以这样使用, 但这个 “可以” 有时只是巧合, 有时是无知者无畏. “可以应用” 并不能保证解经的正确性, 因为这个 “可以” 或 “不可以” 是以我们个人的喜好与需求决定的, 而不是由经文本身给出的.

路18第一节直说这个比喻的目的是 “要人常常祷告, 不可灰心”, 这看起来是个关于祷告的普遍原则, 似乎也符合我们对祷告的认知. 可原文中并不是 “要人常常祷告” 而是 “要他们…”. 从翻译的角度来说, 此节并非不可以理解为是对 “他们” 的特别要求, 也即对当时的听众所面临的特殊情况下的要求. 之后更多的细节会印证这一点.

这个比喻讲的是某个不义之官为了摆脱纠缠而给一个寡妇伸冤, 主耶稣的逻辑是: 既然连这个毫无公义与怜悯之心的官都能为毫不相关的寡妇的反复申诉伸冤, 充满公义与怜悯的上帝难道不会为昼夜呼吁自己的选民伸冤吗? 比起官来, 上帝更关心自己的选民, 也更有公义与怜悯, 比起寡妇来, 选民与上帝的关系更为紧密, 选民的呼吁也更为急迫诚恳. 所以, 上帝没有理由不会为他们伸冤, 也不会拖延.

这个逻辑针对 “伸冤” 型祷告才说的通, 这里的核心对比是不义之官与公义的上帝. 显然并不是任何祷告都能代入上述逻辑. 可见, “要他们常常祷告” 指的是要他们常常为所受到的冤屈祷告. 这即不适用于所有祷告, 也不适用于所有人. 并非所有人都有冤屈, 也不是所有冤屈都适合昼夜呼求. 想让自己的孩子考第一, 这不属于选民所受的冤屈; 想让赖账十元的邻居归还欠债, 这算是冤屈, 但即便那寡妇也不会为十块钱去打官司, 而且这和是否是 “选民” 也没关系.

[路 18:7]神的选民昼夜呼吁他,他纵然为他们忍了多时,岂不终久给他们伸冤么?

参考原文及其它译本, 此节更好的翻译是: 神的选民昼夜呼吁他,他岂不给他们伸冤么? 他岂会拖延多时吗?

接着主耶稣总结到: “我告诉你们,要快快的给他们伸冤了”. 这不仅是推论, 同时也是预言与承诺. 这个 “快快” 的意思就是快快的意思, 也即很快, 是近在咫尺的. 主所承诺的是很快就会实现的事, 而不是千万年之后才可能发生的事, 因为主所说的并非是迟早会给他们伸冤, 而是很快就会给他们伸冤. 主并非是让他们坚持祷告千万年从而得以伸冤, 而是说他们的祷告上帝不会拖延, 会快快给他们报仇, 这正是让他们不要灰心的理由.

[路 18:8]我告诉你们,要快快的给他们伸冤了。然而,人子来的时候,遇得见世上有信德么?

主把这个伸冤与 “人子来的时候” 联系起来, 换言之, 是人子来的时候给他们伸冤, 人子到来会给其选民伸冤. 主所说的并不是为每个人的特别的冤屈分别到来及伸冤, 而是为 “他们” 而快快到来并伸冤. 这是一个集体事件. 神的选民所受的冤屈是一个特定的集体事件, 而人子的到来及伸冤也是一个集体事件.

这其实是新约反复提到的. 主强调选民会为主受逼迫以至于死, 而主很快就会到来并给他们报仇. 这可以说是弥漫于整本新约的. 主和门徒面临着羞辱与死亡, 但真道会得胜, 主必快快到来, 审判万民, 为选民伸冤. 新约从各种角度论述了这一话题.

路17的结尾讲的正是 “神的国几时来到”, 也即 “人子降临的日子”. 本文这段比喻可以看为是这一话题的延续. 18:1-8: 报仇, 9-14: 称义, 15-17: 进入神的国, 18-27: 承受永生, 28-30: 承受产业. 这些经文有一定的连续性, 可以说是围绕即将降临的神的国展开的. 为选民伸冤报仇是神的国降临的一个方面. 寡妇, 税吏, 小孩子, 穷人, 这些被歧视的人物被上帝升高, 而那些自高的则被降为卑.

可见, 主的这个比喻及之后的承诺所针对的是从旧约到新约转化的这一特定历史时期选民所要面对的试炼. 这并不是个人的私事, 而是划分时代, 决定历史走向的大事件.

[路 21:20]你们看见耶路撒冷被兵围困,就可知道他成荒场的日子近了。
[路 21:21]那时,在犹太的应当逃到山上;在城里的应当出来;在乡下的不要进城;
[路 21:22]因为这是报应的日子,使经上所写的都得应验。

但既然上帝一定会快快的为选民伸冤, 主为什么还要求他们常常祷告呢? 难道不祷告上帝就不会伸冤吗? 神的国就不会来到吗? 当然不是. 我想这个祷告更多的是为了选民的益处.

这种祷告换个说法就是呼求上帝, 这是信仰的表达. 人悲伤了就会哀哭, 哭是情绪的表达与宣泄. 不允许悲伤的人哭泣是残忍的, 但如果自己并不悲伤, 强迫自己哭或假装哀哭是没有益处的. 类似的, 受冤屈的人自然会有呼求公义的需要, 不同的人会通过不同的途径表达出来, 比如去烧香拜佛, 比如去贿赂官僚, 或者诉诸武力, 心灰意冷者也很常见. 对于为主而受难的门徒而言, 呼求上帝是最佳途径, 因为主是救赎者与审判者. 可以说, 面对逼迫, 呼求上帝是门徒得以坚固自己信心的途径. 反之, 如果觉得没有了希望, 觉得上帝不再垂听, 信仰必然受损. 所以主在此勉励他们 “不可灰心”, 因为上帝必快快的给他们伸冤. 这才是重点.

所以, 这并不是关于祷告的理论与技巧, 而是对受逼迫的选民的应许与鼓励. 主用常人可以理解的逻辑来勉励门徒, 要他们相信上帝并不会拖延, 上帝一定会快快为选民伸冤. 使徒时期他们也的确受到了种种磨炼, 主的这些应许陪伴他们走过那段黑暗的岁月.

[来 10:35]所以,你们不可丢弃勇敢的心;存这样的心必得大赏赐。
[来 10:36]你们必须忍耐,使你们行完了神的旨意,就可以得着所应许的。
[来 10:37]因为还有一点点时候,那要来的就来,并不迟延;

另一方面, “呼求上帝” 也是圣经的一大主题. 从创世记的亚伯之血到启示录中被杀之人的灵魂, 上帝的子民在呼求他, 而上帝做为救赎者也一再给其伸冤.

[启 6:9]揭开第五印的时候,我看见在祭坛底下,有为神的道、并为作见证被杀之人的灵魂,
[启 6:10]大声喊着说:圣洁真实的主阿,你不审判住在地上的人,给我们伸流血的冤,要等到几时呢?
[启 6:11]于是有白衣赐给他们各人;又有话对他们说,还要安息片时,等着一同作仆人的和他们的弟兄也象他们被杀,满足了数目。

特别的, 大事件往往以这种呼求为开端. 经典的, 是以色列人在苦难中的哀哭导致上帝差派摩西将他们领出埃及, 上帝给他们的伸冤表现在行于埃及的破坏性神迹, 屠杀长子, 水淹埃及全军, 以及他们从埃及带上来的财宝. 在此基础上, 主与他们在西奈立约, 四十年后将他们领入应许之地. 他们的对头被审判, 而他们则得美地为业. 新约是新的出埃及, 基督是新的摩西, 希律及祭司和文士等被描述为屠杀婴孩压迫上帝子民的法老与术士. 百姓如无牧人看顾的羊群, 劳苦叹息. 有一婴孩为他们而生, 他从死里复活, 得天地权柄并赐下圣灵, 与他们订立新约, 伸冤有计划的展开. 四十年后, 犹太与罗马联合而成的新巴比伦倾倒, 耶城与圣殿被毁, 上帝的子民得新耶路撒冷为永恒居所.

总之, 这段比喻所说的 “常常祷告,不可灰心” 是有其特定语境的, 并不是在说任何人任何事情坚持重复祷告都必很快得到回应.

高举圣经并没有错, 但圣经有自己的定位与特质, 这些应该得到尊重. 圣经是写给我们的, 但却不是直接写给我们的. 摩西五经是写给走出埃及的以色列人的, 新约书信是写给使徒时期的教会的. 这并不是说圣经具有历史局限性, 而是说我们应该在对应的历史环境中来理解圣经是在讲什么, 从中得到智慧, 进而知道如何处理当今时代的挑战.

特别的, 新约所关心的是从旧约到新约的转变, 所涉及的是旧约的终结而不是新约的终结, 这是使徒时期所面临的问题. 而我们今天所处的是基督之后两千年, 新教之后五百年, 旧约的终结成为了古代史, 连新教改革也已经远去. 今天我们所关心的是新约的终结, 而使徒对此却并没有兴趣, 正如同我们对旧约的终结没有兴趣. 强行代入自己的兴趣会导致一系列的误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