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的沉默期
在牧之滨 https://bin.zaimu.de/post/20190810
大家都知道旧约最后一卷玛拉基书与新约首卷马太福音之间有一段较长的时间间隔, 被称为两约沉默期. 这间隔有数百年, 我们姑且采用四百年的说法. 何况新约用的是希腊文, 行文与旧约也很是不同, 可以说是风格迥异. 这样圣经整体上似乎欠缺了写作的流畅性, 从直觉上来说新约很像是教会对希伯来圣经勉为其难的事后 “续写”.
站在基督教立场上, 既然圣经是上帝的杰作, 我们应该如何欣赏这种写作上的 “美感” 呢?
首先, 旧约-新约这种二分法是武断的. 此划分清晰易懂, 因此广为流传, 但于圣经自身的逻辑而言, 并非是两约结构. 事实上, 圣经由一系列的约组成:
- 亚当之约
- 挪亚之约
- 亚伯拉罕之约
- 摩西之约
- 大卫之约
- 回归之约
- 新约/基督之约
所谓的 “新约” 是相对而言的, 每一个约对于前约都是 “新约”. 圣经中提到 “新约” 未必就是指基督之约(耶31:31).
当然, 两分法的约是 testament, 不是 Covenant, 此约非彼约.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306754/answer/132789335
但我们神学上也是常常混淆这两个概念, 这不得不说是两分法造成的误导.
从 testament 的角度, 全书可以分为四大部分, 四约, 正如 四福音及圣经文学结构
所提到的:
A, 创世记-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申命记-约书亚记-士师记
B, 路得-撒母耳-诗篇-约伯-箴言-雅歌-传道书
C, 以赛亚-列王-耶利米-以西结-但以理-以斯帖-十二先知
D, 历代志-马太-马可-路加-约翰-使徒-启示录各自的主题:
A, 摩西, 祭司, 律法书
B, 大卫, 君王, 智慧书
C, 以利亚先知起始, 先知书
D, 耶稣基督, 人子-神子, 福音书
使徒书信可以简单归类到第四部分. 这样 “新约” 基本上也即第四testament. 本文之下提到约均是指testament.
借助这个结构观察, “约间沉默期” 是普遍现象, 而不是新约所特有的:
- 约书亚记与路得记之间隔了数百年. 士师记大概与路得记同时, 概述了这几百年的历史.
- 传道书等是所罗门所作, 距离第一本先知书又是百余年.
- 玛拉基书与新约福音书, 几百年.
https://theopolisinstitute.com/article/the-literary-structure-of-the-whole-bible
当然了, 新约之后, 又是一个 “沉默期”, 直到主再来.
按照Vos圣经神学的说法, 启示分为行动启示与话语启示, 话语启示跟随行动启示. 行动启示是上帝在救赎历史的作为, 这种行动是划时代的, 所以自然是具有节律性的. 这就表现为上帝的救赎行动集中在一个时代的早期, 围绕这行动产生了大量话语启示, 历史随之进入了一段新的 “和平发展” 时期.
- 律法书对应的大事件是出埃及, 是祭司之约, 牛
- 智慧书对应的是受膏者大卫-所罗门和圣殿, 是君王之约, 狮子
- 先知书对应的是以色列的被掳及回归, 是先知之约, 飞鹰
- 新约对应的是主耶稣的救赎, 基督之约, 人
每两个相邻大事件的间隔都约五百年.
有意思的是各约都有自己的写作特色.
- 摩西的书, 首尾是叙事, 中间是律法书. 这对应的是 “童年/奴仆期”, 小孩子要听话.
- 智慧书以诗歌著称, 这是君王与祭司的很大不同. 摩西的会幕是没有声音的, 而所罗门的则是专门配有乐器和唱诗班的. 但其它约也并非完全没有诗歌. 箴言则是突出君王的智慧, 还有传道书等也在反思: 仅有律法书是不够做好君王的.
- 先知书中的异像最多, 但其它约也并非没有异像. 先知书也较多涉及到对列国的审判, 神是全地的主.
- 新约是见证+书信, 这形式恰恰符合其教义上的教会去中心化, 以及圣灵更广泛的同在.
可见, 各约的文体特征都是有其合理性与必然性的, 而且是有个递进的发展历程的, 是形式与内涵的合一.
新约改用希腊文也类似, 是有其神学考量的.
事实上, 在先知书里, 就多次出现了希伯来文以外的文字, 这在以斯拉记, 以斯帖记中也成为重要话题. 这仍然是递进的.
这就不展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