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弥赛亚
在牧之滨 https://bin.zaimu.de/post/20120826/
主耶稣三年传道生涯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但之前他是怎么生活、如何成长的呢?对此我们知之甚少。全本圣经只有路加福音略微提到过一件主十二岁时候的事:
41) Now his parents went to Jerusalem every year at the Feast of the Passover.42) And when he was twelve years old, they went up according to custom.43) And when the feast was ended, as they were returning, the boy Jesus stayed behind in Jerusalem. His parents did not know it,44) but supposing him to be in the group they went a day’s journey, but then they began to search for him among their relatives and acquaintances,45) and when they did not find him, they returned to Jerusalem, searching for him.46) After three days they found him in the temple, sitting among the teachers, listening to them and asking them questions.47) And all who heard him were amazed at his understanding and his answers.48) And when his parents saw him, they were astonished. And his mother said to him, “Son, why have you treated us so? Behold, your father and I have been searching for you in great distress.”
49) And he said to them, “Why were you looking for me? Did you not know that I must be in my Father’s house?”50) And they did not understand the saying that he spoke to them.
51) And he went down with them and came to Nazareth and was submissive to them. And his mother treasured up all these things in her heart. 52) And Jesus increased in wisdom and in stature and in favor with God and man.
[Luke2]
对于此事我们当如何理解呢?首先一点,圣经对弥赛亚前三十年的成长几乎没有记载,而这本身就是启示——圣经已经明确的告诉了我们:这些不是我们所应当知道的。所以,对这三十年最好不要做莫须有的推测,因为这违背了圣经的启示,没有启示恰恰是启示了圣经对此的态度。圣经不启示当然有圣经的原因,这要么是对我们无益的,要么是我们所不可以理解的。
更深一层来讲,基督的道成肉身本是奥秘,是不可言说的,稍有逾越便成异端邪说。我们只能说马利亚是因圣灵感孕而生主耶稣的,可以说耶稣从马利亚取了人性,却不可以说主耶稣的人性是受造的。这奥秘也延伸到主耶稣的长大。神人二性的主是如何受孕、如何出生、如何成长的,这些不是我们可以理解的。我说这不可以理解并非来自于理性的推测,而是因为圣经对此没有启示,而我们对于主耶稣并不能在启示之外知道什么。基于此,对于此处唯一的少年弥赛亚的记载,我们要非常小心的对待,略说错一句话都可能会导致基督论上的错误。
解经对于此段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忘记了这一位并非是普通的小孩子而是弥赛亚。“一面听,一面问”对于普通小孩子来说是勤敏好学的表现:他们认真的学习、积极思考、不懂的就问,勤学好问吗。但对于弥赛亚而言,这里就产生了一个天大的问题:这位弥赛亚的智慧是从经卷、教师学习而来的吗?他是否需要向文士们学习?他是否有不懂的问题需要向他们请教?基督是上帝的智慧,是真理的本体,十二岁的弥赛亚是什么样子我们无从知道,但至少我们不能想当然的认为他的智慧来自于学习。
像以赛亚这样的先知或者保罗这样的使徒,他们的知识当然离不开对经卷的学习,也受益于前辈们的教导答疑,这些成为了其重要的事工基础,当然他们也会另有直接来自于上帝的启示。但此类人所说的话并非全部都是上帝的话,而只有收录于圣经中的他们的著作才成为了上帝的话。他们平时说话也会说错,教导也并非一定无误,其自身也会有一个成长的过程,知识日渐完全。但弥赛亚却是不同的,基督所说的每句话都是上帝的话——不管有没有记载在圣经上。而且基督并没有写作任何一篇圣经,相反任何一篇圣经都是在写作他。若说基督的智慧是靠勤奋学习而获得的,那么请问他是什么时候学满毕业的呢?学习向来是活到老而学到老的,从学习起步,三十岁之后,突然摇身一变成为无误的真理本身,近代大多数自称为再来的弥赛亚的人好像都是类似的。若一个人二十九岁的时候还有一些疑惑、还犯一些错误、还请教一些老师,过完年,他就自称为是所有人的夫子了,不知道你会怎么想。同理,若一个人十二岁的时候勤学好问,那么,三十岁的时候,他仍然不过是一个勤学好问的人,最多转型成为一个先知,而成为不了上帝。
有同学会问,主耶稣在地上时难道其神性不是受其人性所包裹吗?当然,在某些事情上基督并不是全知的,比如他何时再来,比如某一棵无花果树有没有果子,我也愿意相信主耶稣在地上时可能并不通晓汉语。但这些要么是数据性的、要么是文化层面的、要么是上帝的特别的心意——这些都无关于对圣经真理的把握。换句话说,圣经从来没有暗示过主耶稣对圣经真理的把握有任何的欠缺。主是圣经启示的本体,他自己就具有对圣经的解释权,他就是真理。
在地上他的确自我约束,但他与其它任何先知却具有本质上的不同,基督的人性并不否定其神性。先不谈主所行的种种神迹——这些当然不是学习来的,主自己宣称“还没有亚伯拉罕就有了我”,又说“我差遣先知和智慧人并文士到你们这里来,有的你们要杀害······”,而希伯来书则用“你起初立了地的根基···惟有你永不改变,你的年数没有穷尽”来描写基督,从这些来看,主耶稣自己清楚知道自己从太初以来的经历,换句话说,地上的主耶稣仍然具有原来的创造天地、护理万物的智慧。某些所谓的转世灵童,他们或者具有某些特殊的模糊的记忆,但仍然需要今生的学习才能成为大师,主耶稣的道成肉身与此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
迦克墩信经写道“是同一基督,是子,是主,是独生的,具有二性,不相混乱,不相交换,不能分开,不能离散;二性的区别不因联合而消失,各性的特点反得以保存,会合于一个性格,一个实质之内,而并非分离成为两个位格,却是同一位子,独生的,道上帝,主耶稣基督;”基督是通往上帝的唯一道路,他也把属天的智慧赐给我们,他是生命的粮。从来没有人看见神,只有在父怀里的独生子将他表明出来。上帝的一切奥秘,所积蓄的一切智慧知识,都在他里面藏着。对于如此奥秘之基督、永生上帝之道,我们没有铁证就不可以说其智慧是学习而来的,更不可以说他需要向人类请教神学问题。
总之,基督的智慧的来源只可能有一个——上帝。这样,主耶稣的“成长的奥秘”必须归结为基督神人二性的奥秘以及三位一体的奥秘,这是不可分割的。除此之外的任何解释都有异端的嫌疑。
尤其具体到圣经的时候,千万不要以为耶稣是一个渴慕神的话语、认真研读圣经的人——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我们就没救了:这样的人可能是一个很好的先知、牧师、教师,但却不可能是弥赛亚。基督是圣经的启示者和圣经所启示者,又是圣经的诠释者,但却不是圣经的读者。圣经不是写给基督的。人之所以需要圣经是因为人与上帝的交通因为罪而阻隔了,所以才需要以圣经为中介来间接的领受上帝的启示。这就像当初西奈山立约的时候,因为众人禁受不住直接的上帝的话语,所以才需要摩西。而上帝与摩西却是面对面说话的。所以,我们需要圣经,这本身就见证了我们的软弱——或者说我们并没有完全得赎。然而到了上帝复兴万事、等我们身体得赎、在新天新地中得享上帝儿女的自由的时候我们就不需要圣经了。启示录中那些圣徒是在宝座前赞美神,而不是在研读圣经。“先知讲道之能终必归于无有;说方言之能终必停止;知识也终必归于无有。”若我们都是如此,上帝的独子,与上帝原为一的那一位反而需要圣经吗?
但有的同学会说,基督学习圣经并非是想明白真道,而是要知道圣经讲什么,然后好借助圣经来教导门徒。对此我并不坚决的反对。这时候的读经,就好比一个数学家读小学算术课本——其目的是为给自己的儿子做辅导。这时候的读经其实是文化层面上的,与学习一门外语来帮助传福音是类似的。这似乎并没有什么不妥的,但圣经既然是神的话,那么,这位神为什么还要学习自己的话?难道他忘记自己的话了吗?而且,整本圣经中,我们只看到基督去讲解圣经,却没有任何一处写过他在学习圣经——即便是为准备讲章、是为备课。基督的确是在会堂诵读过别人递给他的圣经,但没有证据表明他自己有本圣经,更别说随身携带了。对于一位可以闭着眼睛就知道哪只鱼里有硬币的人,他是如何知道哪本书里记载什么的并不一定需要去读——尤其是这本书还是他自己写的。所以对此我们还是不说为妙。
因此,对于“一面听,一面问”,我们需要进一步的问他听、问的目的是什么。听未必是为学,问未必是为知。对于当时的宗教领袖,基督听他们在讲什么,然后对他们讲的不正确、不清楚的地方提出质疑,然后再听他们的解释,然后提出进一步的问题启发他们的思考,这是很自然的。事实上,在三年布道生涯中,主耶稣是不断的在听,在问。“大卫既称他为主,他怎么又是大卫的子孙呢?”
另一个角度,因为当时耶稣只有十二岁,别人自然把他看为一个孩子,不可能称其为“夫子”,不大可能请他来讲什么。所以,主当时并没有像以后给门徒讲道那样打主场,而是在客场,礼貌的对教师的讲道提出启发性的问题,以这种方式来传讲自己今后所要传讲的。
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本身就是教导了,比如苏格拉底就是以提问来教导学生的。若对所讲的主题没有深刻的理解就不可能提出深刻的问题来,难怪“all who heard him were amazed at his understanding and his answers”,可见耶稣所提的问题是如何的让他们目瞪口呆了。而且不止提问,还有“answers”,可见这演变成了有来有往的“讨论”了,大有反客为主的意思。其实主耶稣所问的、所答的若没有什么让人吃惊之处,这些教师是不大可能让这小孩子坐在他们中间胡闹的。
约瑟夫妇找了三天之后总算找到了他,看到他在此的情景就很吃惊。这一吃惊我们不应当吃惊,若他们不吃惊我们才应当吃惊。吃惊说明了什么呢?说明在此之前约瑟等并没有见过耶稣做类似的事。若耶稣在家里非常喜欢读圣经,又常常跑到拿撒勒的会堂找夫子们请教,那么,约瑟在此也就不会吃惊了。而且他们也不大可能需要三天时间来找他:他不在会堂,就是在去会堂的路上吗。
此外在路4章,“众人都称赞他,并希奇他口中所出的恩言;又说:这不是约瑟的儿子么?”这是在拿撒勒,若耶稣从小就是一个有追求的好学生的样子,那么,这些乡亲们为什么会突然怀疑是否是认错人了?反推过来,在前三十年生涯中,主耶稣应当并没有表现出特别的宗教追求和才华来——仅有十二岁那一次。说主耶稣苦读三十年圣经、谦虚好问更是无稽之谈。他甚至很少去会堂的。
有同学会问,在路4:16,“在安息日,照他平常的规矩进了会堂,站起来要念圣经”,这难道不是说明他平常也是去会堂,并带领圣经的吗?但真若如此,这些人又为什么在那一天那么激动呢?而主又为什么说“没有先知在自己家乡被人悦纳的”?难道他前三十年都随便坐坐,只有今天才突然“露出真面目”?
其实,读前面两节“耶稣满有圣灵的能力,回到加利利;他的名声就传遍了四方。他在各会堂里教训人,众人都称赞他。”而“照他平常的规矩”完全可以是指他在加利利其它各会堂教训人时的规矩。他从旷野回来后就在其它会堂讲道,而今天来到了自己的家乡,就仍按照在外地的习惯去会堂了,结果差点被众人推下悬崖。
而在约翰福音中:
14) 到了节期,耶稣上殿里去教训人。15) 犹太人就希奇,说:这个人没有学过,怎么明白书呢?16) 耶稣说:我的教训不是我自己的,乃是那差我来者的。【约7】
同样的道理,约瑟夫妇的稀奇验证了“这个人没有学过”,同时也更是证明了“我的教训不是我自己的,乃是那差我来者的”。如此看来,少年弥赛亚似乎不是读经的典范了,其“属灵恩赐”也不为人所知。
但另一方面也需要注意主耶稣的确是有一个“长大”的过程,但智慧的增长却不意味着我们通常所说的“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但谁又敢说自己教导过基督什么呢?基督也不会把此荣耀归到上帝之外。基督虽然取了血肉之体,但却是毫无瑕疵的,这绝对不同于我们这些生在罪中的人。他自己是上帝,又与上帝有最亲密的交通,同时受圣灵无限量的膏抹,凡事自有主的恩膏教导他,又何必求助于人类教师和书本呢?这就好比家里有坐金山的人不需要去沿街乞讨一样。主并非是一个人,父与他同在,这难道仅仅是成年之后的事吗?父难道不是一直与他同在吗?若连施洗约翰都是在母腹中就被圣灵充满的,圣子难道不应更是如此吗?
其实这并没有什么稀奇的,比如所罗门,他向上帝求智慧,之后似乎一夜之间就有了智慧,而彼得、约翰等人,“他们原是没有学问的小民”,但却能摇身成为有深刻洞见的属灵领袖。主耶稣既然是上帝以圣灵和能力所膏的,其智慧自然是不可测度的,而且是来自于天的。
那么路加记载此事到底意义何在呢?
婴孩在圣殿献给主时,西面等见到了主,“孩子的父母因这论耶稣的话就希奇”,之后,圣经说:“孩子渐渐长大,强健起来,充满智慧,又有神的恩在他身上”。而十二岁过逾越节,众人为耶稣的应对而稀奇,之后,圣经说:“And Jesus increased in wisdom and in stature and in favor with God and man”。两次马利亚都是将一些话“存在心里”。每次到耶路撒冷,耶稣都会引发一些让人稀奇的事,每次又都比上一次更加有能力。路加在每次的结尾处都提到其智慧的增长,这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路加记载这些事情的目的。路加似乎是以这些事情来说明主耶稣“渐渐长大,强健起来,充满智慧,又有神的恩在他身上”。而众人的不明白、“稀奇”等又在暗示主的时候还没有到。而这一次比一次的增强也呼应着主最后荣入圣城。
在路加福音中,主耶稣一次次的前往耶路撒冷,前往圣殿,最后受难于此。而使徒行传则反转过来,福音从圣殿、从耶路撒冷传遍以色列,传向外邦,直到地极。可以理解为,主耶稣来到圣殿,拆毁了圣殿,又建立了圣殿,而门徒则把此属灵圣殿传到地极,或者说把地极之民带到圣殿。而这些是由一个婴孩一圈圈的扩大开来的涟漪,最终成为永不止息的生命之河。十二岁的弥赛亚正是其中的一环,上帝开始着手拯救其子民。
所以,少年弥赛亚仍然是弥赛亚,他在圣殿所做的事应该看做是一拯救行动,是其正式事工的前奏。正如同大卫做王之前小孩子的时候就与歌利亚交战,又如同摩西蒙荆棘火焰呼召之前就曾为以色列杀死埃及人。这些都是其正式事工的前奏,他们又都不被接纳而离开。少年弥赛亚也是类似,他的事工使人们“稀奇”,但人们却不明白,所以他离开了圣殿。
我们看到,婴孩弥赛亚来到圣殿的时候,人们以称赞感恩为主,少年弥赛亚来到圣殿的时候,人们以中性的“稀奇”为主,成年弥赛亚来到圣殿的时候,人们质问、杀死了他。从婴孩到成年,主的智慧自然不断增长,而人们对主却越来越排斥。而在日常中,也不乏类似现象,你若传一个婴孩弥赛亚,没有人不喜欢,你若传一个少年弥赛亚,人们会很好奇,你若传一个成熟的弥赛亚,那你完蛋了。所以聪明的牧师和讲员都仅仅是传讲婴孩弥赛亚。
顺便一提,成年弥赛亚仍并非是完全的弥赛亚,福音所传讲的并非仅仅是婴孩、少年、成年的弥赛亚,这些都是弥赛亚的荣耀之前的阶段,还有得荣耀之后的弥赛亚。若看不到得荣耀的弥赛亚,救恩就无从谈起了。
除了圣殿这个线索,这里还有一个“寻找”的主题。耶稣原来和马利亚等在一起,后来不见了,他们找了三天,最后在圣殿找到了主耶稣。这使人想起“我还有不多的时候和你们同在,以后就回到差我来的那里去。 你们要找我,却找不着;我所在的地方你们不能到。”、“我往那里去,你们知道;那条路,你们也知道”。
31) 耶稣带着十二个门徒,对他们说:看哪,我们上耶路撒冷去,先知所写的一切事都要成就在人子身上。32) 他将要被交给外邦人,他们要戏弄他,凌辱他,吐唾沫在他脸上,33) 并要鞭打他,杀害他;第三日他要复活。34) 这些事门徒一样也不懂得,意思乃是隐藏的;他们不晓得所说的是什么。【路18】
这个逾越节,马利亚等很担心耶稣会被人所欺凌、所杀害,所以焦急的寻找他。而那个逾越节,耶稣真的被人凌辱,杀害了,马利亚亲身站在十字架前看着自己的儿子受难。第一次耶稣离开父母去做父的事,第二次耶稣把母亲交托给了自己的门徒。第一次三天后在圣殿找到了,第二次三天后他真的回到了天父的家里,又真的与我们同在,不是我们找到了他,而是他向我们显现。这位弥赛亚住在父的家里,要寻找他,就要到那里去找。
这样看起来,这件事本身其实是一个启示,少年弥赛亚通过这样的情节来表明自己是谁,来表明自己降世的目的,甚至也模糊的影射了自己的受难与复活,以及自己大祭司的职分。这些也在母子的对话中显露了出来,马利亚对耶稣的离开非常伤心,这有些像彼得劝阻主“主阿,万不可如此!”而主耶稣却希望马利亚来思考上帝的心意,有些像对彼得所说的“因为你不体贴神的意思,只体贴人的意思。”主耶稣的受难是应当的,主耶稣要在父的家里是应当的。这里面属地的感情与属天的旨意之间有一个冲突,这个冲突延伸出了“舍己”“背十字架”等话题。
所以,主耶稣似乎是故意以这件事来启发马利亚等人,也进一步成为了对门徒的启示。我们至少借此把圣殿、天父、圣道等与主耶稣连系起来了。这也至少回答了主为什么要落在耶路撒冷不走,不仅是因为圣殿有需要他去处理的事,也更是因为主想借此事来教导众人。若说只是因为想留在圣殿,那么他就没有理由离开了。而且,在之后的十八年,种种迹象表明,主耶稣在宗教界并不为人所知,这就说明了此事的独特性。
这也不仅仅是启示,而且也是救赎历史的一部分。“你们所寻求的主必忽然进入他的殿;立约的使者,就是你们所仰慕的,快要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