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担的担子

在牧之滨 https://bin.zaimu.de/post/20120822

这还要从路加福音说起,11章46节, 耶稣说:你们律法师也有祸了!因为你们把难担的担子放在人身上,自己一个指头却不肯动。这里“难担的担子”是指什么呢?很遗憾,在上下文中并找不到线索,但在马太福音23章中对此有更多的细节。

1) Then Jesus said to the crowds and to his disciples,2) “The scribes and the Pharisees sit on Moses’ seat,3) so practice and observe whatever they tell you-but not what they do. For they preach, but do not practice.4) They tie up heavy burdens, hard to bear, and lay them on people’s shoulders, but they themselves are not willing to move them with their finger.

主耶稣为什么要讲这段话呢?这要从21章说起。主耶稣荣入圣城,在圣殿教训人,其权柄受到宗教领袖的质疑。(其实不是在圣殿里了,而是在圣殿区域,大概相当于所罗门圣殿的外院)在对这些人的回应中,基督提到了施洗约翰(21:28-32)。在主看来,无疑施洗约翰的教导是纯正敬虔的。税吏和娼妓听到施洗约翰的讲道后知道这是从上帝而来的,就从心里生出敬畏,为自己的罪恶而痛悔,这就像一开始口里不同意后来懊悔而去葡萄园的大儿子。教会领袖们听到施洗约翰的讲道后虽然找不到什么可以反驳的,他们也不敢说约翰不是从上帝而来的,但他们却不信施洗约翰,也不愿意悔改,这就像满口答应却不真正去葡萄园做工的小儿子。这两者哪个是遵从上帝的命令呢?当然是前者了。

到了43节,主说道”Therefore I tell you, the kingdom of God will be taken away from you and given to a people producing its fruits.”这之前的园户的比喻诚然是指着教会领袖们说的,而此处基督却将之应用在整体犹太人身上。这些教会领袖既然拒绝并杀害了园主的儿子,园主当然不会再让他们管理自己的园子,而且会除灭他们。但这些领袖们却不是孤立于以色列的,而是与整个以色列相互助长的。试想,若会众都是敬虔的,不敬虔的领袖一定会被赶走的。相反的,若会众不敬虔,敬虔的领袖就会被赶走。摩西差点被赶走,众先知大多受此对待,而主耶稣自己更是多次被赶,最后被害。通常,宗教领袖来自于会众,代表着会众,受会众影响,又影响着会众。这样,这些领袖的悖逆、顽梗事实上就反映了教会整体的属灵状态。我们常见基督批驳这些教会领袖,却不要忘记这是对整个以色列教会的评语。

当然这并不是说以色列并不存在个别的真正敬虔的亚伯拉罕的后裔,而是说以色列整体上背离了上帝、被上帝所弃绝了。相反的,那些被教会排除在救恩之内的人,就是以色列税吏、娼妓,他们中的一些人却真心的懊悔,又被上帝所接纳。进一步的,外邦人也会被上帝接纳,这是后话。

第22章,基督又以娶亲的宴席来比喻天国,被召的人多,选上的人少。这些无疑是指着法利赛人、文士等教会领袖而说的,也是指着整体以色列。这些话引起了他们强烈的不满,进而试图攻击基督。主回应过他们的挑衅之后就讲了23章,是对文士、法利赛人集中、概括、总结性的论述。这些也同样像21章一样最后应用在整个以色列教会。

回顾这些背景,再加上23章整章的内容,我们就比较有把握来解释“难担的担子”到底是指什么了。最好的解经是什么呢?是把那节经文删掉,看剩下的整体是在讲什么。对该节经文的诠释要尽可能的不改变整体的意思。

无论从前两章还是本章来看,主对文士和法利赛人的评价都可以用“假冒伪善”来概括。他们喜欢高位和众人的称赞,在人前做足了表面文章,口里宣称敬虔,却不真正去做;宣称敬畏上帝,却杀害上帝的先知;他们以夫子自居,又热衷于传教,所传的却是错谬,最终把人引入地狱;他们是领路的瞎子,粉饰的坟墓,毒蛇的种类。

首先,“难担的担子”绝对不是指律法,无论是道德律法还是礼仪律法。我们在全书中没有看到这样的教导,而上下文也根本没有这样的背景,相反,从主耶稣对施洗约翰的评价、对众人对施洗约翰的回应的评价、对旧约的几处引用、对律法和先知的总结、对法利赛人的评价等来看,基督无疑是维护律法的。主在堵住了法利赛人的口之后也明确要求门徒们要“谨守遵行”文士和法利赛人的教导,这是有必要的。正如同主曾经批评了施洗约翰之后又在门徒面前见证施洗约翰的伟大,主虽然批评了法利赛人,但恐怕门徒因此而轻看文士们对圣经的宣讲,于是就在此强调门徒要尊重他们的教训,只是不要学习他们一样假冒伪善。主在此提到摩西,无疑其所代表的是摩西律法,或者说是整本旧约。换句话说,文士与法利赛人的伪善行径是要引以为戒的,但他们所代表的摩西律法却是应当谨守遵行的。神的圣言既然交托给了以色列人,以色列的悖逆并不能否定神的圣言,相反却见证了神的义和圣言的确实。

从细节来看,既然他们“一个指头都不肯动”,那么,这“难担的担子”当然不是指摩西律法了,因为他们对此是做足了表面文章的,他们佩戴加宽了的经文、献上茴香的十分之一、谨守洁净的仪式和安息日并增加了更多的规条——这些怎么能说是“一个指头都不肯动”呢?应该说十个指头都不够他们动的。

那么他们自己“一个指头都不肯动”的又是什么呢?他们的特点既然是“假冒伪善”,其行事的动机当然是使“外面好看”,而里面却装满了“伪善和不法的事”。既然这样,这些自以为义的人唯一不会做的就是自以为不义,他们不会为自己的罪恶而痛悔,他们根本看不到自己的污秽悖逆。

1) 你们不要论断人,免得你们被论断。2) 因为你们怎样论断人,也必怎样被论断;你们用什么量器量给人,也必用什么量器量给你们。3) 为什么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4) 你自己眼中有梁木,怎能对你弟兄说: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5) 你这假冒为善的人!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后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太 7]

上面这段经文也是在说“假冒伪善”。我们很容易犯的毛病就是宽于对己、严于对人,别人小小的错误绝不放过,而对自己则是宽容的很。这里并非是说要认为自己不如别人,这是中国式的“谦卑”,是伪君子,至少基督自己不是这样的,耶稣总是觉得自己比别人强,又总是觉得自己是别人的夫子,十二岁时就那样了。问题在于应该用什么样的量器来量自己和别人,严于对己宽于对人是最好的,至少也要坚持同样的量器。

这里也不是像某些人所认为的那样在讲不可以指证他人的罪,或者大家应当一团和气谁也别批评谁。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又为什么讲“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后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呢?这些人好像根本没有看到此节一样。其实这里无非是说要深刻认识到自己的罪恶,既然自己是因上帝的怜悯而得以存活的,对其他弟兄的罪恶就要以宽容来对待,要认真而温和的劝慰、帮助其悔改。这在主祷文中表达为“免我们的债,如同我们免了人的债”。

税吏和娼妓的确是罪人,但他们在上帝的呼召面前痛悔,他们知道自己的罪孽深重,祈求上帝的怜悯,又愿意离弃原来的罪恶。文士与法利赛人呢?他们外表光鲜却内心污秽,不但不思悔改,反而抵挡上帝的先知,拒绝别人对自己的批评。他们的确看到了税吏和娼妓所犯的罪,但却没有看到自己的罪恶与可怜。他们对罪人冷酷的排斥、指责,却不愿意帮助、挽回他们,这些人被认为排在救恩之外。而在基督看来,这些税吏和娼妓比起文士与法利赛人来反而算为义了,因为前者至少渴慕并寻求救恩,而后者却自认为不需要医生。

华语界同学需要另外注意,和合本“因为他们能说,不能行”,给人的印象是在讲他们只能口头说却没有能力行出来,但这基本上是一个翻译错误,其它译本一般讲之译作“他们宣讲,但却不实践”,也即“他们不实践自己所宣讲的”。保罗在另一处说道“你既是教导别人,还不教导自己么?你讲说人不可偷窃,自己还偷窃么?你说人不可奸淫,自己还奸淫么?你厌恶偶象,自己还偷窃庙中之物么?”

至此,“难担的担子”就较有把握解释了。文士等作为宗教领袖以义人自居,表面敬虔,内心顽梗。他们既然只追求外表,就不但以外表而自义也以外表而定人生死。这样他们对“罪人”就常常过于严厉,缺乏怜悯与宽容,又夺去了上帝的恩慈。如税吏和娼妓这样的人不但被良心所责备,又为社会所弃绝,且没有上帝的恩典做为最后的避难所。简单的说,这些教会领袖因为自己认为自己不需要上帝的怜悯于是也认为上帝不会怜悯其他人。天国的门他们自己不想进去,也不让其他人进去。

然而摩西律法却不是这样的,旧约中并不缺乏上帝的怜悯。

【诗86】5) 主啊,你本为良善,乐意饶恕人,有丰盛的慈爱赐给凡求告你的人。
【诗130】3) 主―耶和华啊,你若究察罪孽,谁能站得住呢?4) 但在你有赦免之恩,要叫人敬畏你。
【诗143】2) 求你不要审问仆人;因为在你面前,凡活着的人没有一个是义的。

在圣徒们看来“我们不至消灭,是出于耶和华诸般的慈爱;是因他的怜悯不至断绝”,“若不是万军之耶和华给我们稍留余种,我们早已象所多玛、蛾摩拉的样子了”。我们自身充满污秽,是因上帝的慈爱、怜悯而得以存活的,这是整本圣经的基调。隔离开上帝的怜悯,剩下的只有两条路:绝望和自义。文士与法利赛人自己选择了自义,然后把绝望搁在了那些尚有良知的人的肩上,成为他们难担的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