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与耶路撒冷
在牧之滨 https://bin.zaimu.de/post/20170415
保罗的三次传教历程大家都知道, 他每次传教回来都去了耶路撒冷, 这是什么原因呢? 从更大的背景来看, 在保罗与耶路撒冷的叙事中, 似乎存在着某种规律性.
- 圣经第一次提及保罗时正是在耶路撒冷, 这时保罗见证了司提反的死, 然后, 保罗骑马去大数, 路上被大光照耀…
- 第二次则是三年后了, 使徒行传两次提及他从杀害他的人手中逃跑.
- 第三次, 保罗与巴拿巴带着安提阿的捐项来耶路撒冷赈灾. 之后开始了第一次宣教.
- 第四次, 第一次宣教归来, 耶路撒冷会议.
- 第五次, 第二次宣教归来, 向教会问安.
- 第六次, 第三次宣教归来, 在圣殿中被捕.
其中, 2,6 都与抓捕有关. 3, 5 似乎都与福音广传/人数增加有关. 其中第五次, 考虑到马其顿呼声, 以及马其顿的捐项, 这虽然是其第六次去耶路撒冷时完成的, 但这却是开始于第二次传教, 是耶路撒冷会议的结果之一, 所以不妨归算到第二次传教. 这样, 3, 5 都是与捐项相关的.
这构成了一个对称的七日模式:
1, 安息日, 光, 保罗归主
2, 逾越节, 保罗逃离犹太人的手
3, 初熟之果, 安提阿的捐项
4, 五旬节, 君王, 耶路撒冷会议
5, 吹号日, 马其顿, 问安
6, 赎罪日, 保罗入狱
7, 住棚节. 保罗并没有回到耶路撒冷, 而是住在了罗马
从这可以看出, 保罗与耶路撒冷的叙事反映的是福音的中心从耶路撒冷转移到外邦的过程. 这里面包含了犹太人反对势力变大的过程, 外邦人信主的过程, 及外邦教会与耶路撒冷教会之间的联合.
所以, 保罗与耶路撒冷的关系代表了这位外邦的使徒的使命, 也代表了初代教会的历史进程的几个重要阶段. 但圣经记载这些, 更多的则是救赎历史意义.
这个结构把耶路撒冷会议放在中心位置, 其意义无疑是重要的. 而住在罗马的结尾也是本结构强调的另一个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