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定论的神学地位初探

在牧之滨 https://bin.zaimu.de/post/20130930

慕道友的提问也好, 平常的各种讨论也好, 许多看似无关的问题最后总会绕到预定论. 一提到加尔文、奥古斯丁, 大家首先想到的大概也是预定论. 预定论并非加尔文主义的全部(死亡之死.导读), 但无可否认, 预定论在加尔文体系里面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以至于删去预定论会令其整个体系垮掉. 可以说预定论对于整个加尔文体系而言是处于基石的地位, 明白了预定论也就为明白整个体系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著名的预定论五要点:完全的堕落、无条件的拣选、有限的代赎、不可抗拒的恩典、永恒的保守, 这些虽然是为对抗异端阿民念主义而提出来的, 但也的确是对预定论在救恩上的系统的总结. 教会史上如三位一体、神人二性等重要教义都是在异端的压力下塑造出来的, 这似乎是上帝带领教会的方式. 当然了, 加尔文主义并非仅包含救恩论, 郁金香五要点是加尔文主义的核心要素在救恩论上的体现. 加尔文主义的核心是神本主义, 预定论是神本主义的一横向表现, 救恩论则是纵向表现. 所以加尔文主义的救恩论一定是预定论式的, (广义的)预定论也通常是救恩论式的.

至此好像仅仅是罗列了一些命题而缺乏论证, 本文以“初探”为题, 无意勾勒出预定论的全貌, 而仅想探讨预定论在神学体系中所处的到底是什么位置:是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细枝末节呢还是关系到信仰本质的基要真理呢?

在异端阿民念主义者看来, 预定论当然是错误的. 另有一些表面上承认预定论的人, 他们只是使用了预定论的修辞, 其信仰仍然是阿民念无二. 而另一些人承认预定论, 却认为预定论是片面的, 正如同阿民念主义是片面的一样, 两者共同组成了圣经真理. 这些人其实都是异端阿民念主义者. 并非是阿民念主义强调人的责任、加尔文主义强调上帝的主权, 而是阿民念主义里根本没有上帝的主权, 而加尔文主义里即有上帝的主权又有人的责任. 因为阿民念主义没有上帝的主权, 所以加尔文主义相对于阿民念主义而言当然是强调了上帝的主权. 强调人的责任是两者的(至少表面上的)共性, 而强调上帝的主权则是加尔文主义的特性.

这是很容易让人误解的. 在某些理性主义者看来, 人的责任与神的主权是无法调和的, 所以他们就把这种对立映射到阿民念与加尔文之间的对立. 而在某些反理性主义者看来, 人的责任与神的主权是可以并存的, 所以他们就把这种并存推演为阿民念与加尔文之间的并存. 这些人都是根本没有明白两者了. 两者的区别根源并不在于对责任与主权、自由与恩典的不同看法, 而是在于不同的启示观和知识论. 加尔文主义是解经式的, 其教义是建立在对圣经的整体的诠释上的, 其一致性是诉求于圣经本身的一致性的, 而不是以人的理性为准则的. 阿民念主义则是应用式的、经验式的, 它诉求的是人理性上的认同, 又用人的理性来筛选经文做为依据. 人要想明白阿民念主义是很容易的, 没有什么挑战, 因为此异端正是人想出来的, 它迎合人的理性与感性. 而加尔文主义则是建基于启示的, 超越了人理性的范畴, 没有人能完全明白.

人们都会觉得阿民念主义很亲切, 而加尔文主义则被认为“太理性”, 事实是前者恰恰是理性的产物, 而后者恰恰不是理性的产物. 所以就很讽刺了, 被认为“平易近人”的其实是以人的理性来说话, 被认为“太理性”的其实人家是凭信心而说话.

这又涉及到理性、感性之分了. 是否阿民念是感性的加尔文是理性的?但我们已经否认了加尔文主义是诉诸理性的, 又说阿民念主义是理性的. 其实阿民念主义是即合理性又合感性的——合堕落的罪人的理性和感性. 加尔文主义则是即不合于理性又不合于感性, 它是合于启示的, 他只合于被圣灵所更新了的理性与感性.

那么为什么我们印象中异端阿民念主义者总是很有人性的样子、加尔文主义者则是冷冰冰太过理性呢?我想首先每个人都有其独特性, 不能因为不合你的胃口你就说人家不好. 其次, 人的信仰与实践之间会存在张力, 所信的与所行的并不一定一致, 而且神的道是如此超越, 罪人常常会只抓住了一个片面而走入极端. 再者, 人为的因素也很重要, 比如说, 很感性的人就比较容易受感性的群体吸引, 这就会导致扎堆. 但要讲根本原因, 阿民念主义是人本的, 所以自然会很“人性”, 它就像邻家女孩一样亲切, 又像人手雕刻的雅典娜一样可爱;而加尔文主义是神本的, 有着从天而来的超越性、挑战性, 也是与人的肉体为敌的. 这就像来到丘比特面前与来到造物主面前感觉当然会不同.

与神相遇是惊骇而甜蜜的, 神是如此之大, 威严而丰盛, 以至于你的整个理性、感性、整个生命都要超越极限而不能承载万一. 加尔文主义并非强调理性, 而是强调人的理性是多么有限, 同时人的感性也是不足够的. 真实的信仰会把人的整个灵性发挥到极致. 所以真正遇见上帝的人会把他的全部理性、全部感性都挥洒出来, 用整个生命来尽情的赞美主. 所以你会觉得他们是不可理喻的, 他的理性不可理喻, 他的感性也不可理喻.

另外的, 信仰之所以为信仰, 首先是知识性的, 信就是知识. 神的道是以圣经为载体的, 而文字本身就是偏向理性的. 由于对启示的强调, 在人际间的“交通”中, 加尔文主义就比较看重理性了. 但请注意, 以理性为基础的交通并不意味着信仰实践本身是唯理性的. 好比说妈妈给孩子做早餐, 其提供的无非是鸡蛋、豆浆之类的物质, 但这些物质却是“热乎乎的”, 传递的是母子的情谊. 医生做手术一定是严谨的, 丝毫不能出差错, 但恰恰是这种冷酷表达出了医生的热心. 对于基督教信仰而言, 生命的基础在于道, 道是关系到生死存亡的, 所以不可儿戏或凭感性行事, 而是要字斟句酌, 反复推敲的. 但这严谨的道却可以生发出活泼的信心来, 又带来整个生命的更新. 正因为有这种对神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珍惜, 所以他们就恐惧战兢的对待神的道, 不敢任性而为了.

所以, 有时候人们之所以认为加尔文主义者太过理性其实他们真实的意思是说他们太过认真了、对于圣经太过严谨了. 于是严谨、认真就成为了“属灵”的反义词, 随意而行、自由心证似乎才是爱神爱人的表现. 于是读经就变成了类似于听歌剧、看电影一样的消遣, 不需要严谨的反思, 当下的感动才是最重要的. 这种态度对不对按下不表, 但至少没有理由说这是唯一正确的态度. 对于圣经中的诗歌之类的或许并不需要太多的思考, 因为这些本来就是诉诸情感的, 但圣经全部都是诗歌吗?

我们总是喜欢走极端, 要么只看重理性, 要么只看重感性, 但谁规定这两者只能取其一了?还是这位创造世界的主不值得我们以全人来敬拜呢?其实不是理性与感性的矛盾, 而是人们喜欢离开真理后的感觉, 那种自由自在无所约束的感觉. 人们的理性也同样喜欢离开真理而独自运作, 与感性是一丘之貉. 所以, 问题并不在于是该强调理性还是感性, 而是应该把理性与感性都降伏于神的启示之下, 在神的光中行走, 为基督所洁净、为神所用.

预定论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了, 它需要人付出理性的思辨, 又超越了人的理性, 也超越了人的感性(否则为什么会“反感”呢?). 我们不应该以它的特点来评断它, 也不应以“实用”的角度来评断, 而应该以它是否合于圣经来评断.

问题在于我说它合乎圣经你也不会因此而产生信心, 因为你总觉得需要理性上有个突破才好接受它. 对于今人的思维模式而言, 预定论的难点在于神的主权与人的责任了, 也即神的预定与人的自由, 预定论声称这两者是可以和谐共处的, 却没有解释出两者是如何就“和谐”的了. 按照常见的提法, 就是“自由意志”这一关了. (“自由意志”这个词问题多多, 最大的问题在于它没有被很好的定义过, 所以不用为妙. )

对此, 传统的解释是第一因、第二因之说. 神是第一因, 而时空里面事物的细节则是第二因. 第二因依靠第一因而存在, 第一因决定第二因, 但并不否定第二因. 如此人的责任属于第二因, 而神的主权是第一因, 两者协调运作. 此说是对问题的哲学化解释, 描述了问题是什么样子的, 至于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 解释本身并没有提供答案. 此提法的好处在于能使问题的表述有哲学上的清晰性.

但人们显然不能满足于此, 在实践中, 我早先的处理方式是借助“被造的自由”的观念:人是被造的, 其自由也当然是被造的自由了, 而造物主当然可以掌管所有的被造物了, 所以人的自由当然在上帝的主权之下了. 我这种解释是没有错的了, 它的确说出了两者间能够和谐的基础, 也即创造与被创造, 从这个角度能够增加我们对此教义的信心.

此说把预定论的可能性归结为创造的可能性, 把上帝的主权与人的自由的关系追溯到造物主与受造物之间的关系, 这就似乎是把预定论与创造论关联起来了. 但创造又如何可能的?造物主与受造物又如何相处的?这是否是走到了我们的知识的极限了呢?

在翻译《圣经诠释学与三位一体》的时候, 受其启发, 我觉得从类似的思路来看, 和预定论极为相关的就是基督“道成肉身”、“神人二性”了. (后来读到 Robert Letham 的 [the holy trinity]等, 更加使我确信这一思路, 这是后话)

切入正题, 迦克墩信经说:“…是同一基督, 是子, 是主, 是独生的, 具有二性, 不相混乱, 不相交换, 不能分开, 不能离散;二性的区别不因联合而消失, 各性的特点反得以保存, 会合于一个性格, 一个实质之内, 而并非分离成为两个位格, 却是同一位子, 独生的, 道上帝, 主耶稣基督;…” 基督是完全的人, 又是完全的神. 做为完全的人, 基督当然有人的自由(姑且这么提);做为完全的神, 基督的抉择就是神的主权. 那么, 不管是否提预定论, 在基督身上神的主权与人的责任显然是和谐共存的, 质疑这一点就是质疑基督的神人二性了.

让我再浅白的解释一下, 基督是一个人, 有人的身体和人的灵魂. 基督的人性并不是一个木偶, 而是真真实实的一个人, 与你我一样, 只是没有罪. 但人子所做的每个决定、一言一行却都是神的决定和言行, 因为人子正是神子. 在基督身上造物主与物质界相遇了, 道成了肉身, 住在我们中间. 神的荣耀彰显在人子身上, 人子口中说出神的话语.

所以说, 基督的神人二性本身就是一预定论的模式, 而道成肉身的奥秘也包含着预定论的奥秘. (当然这里所说的预定论是广义的了, 专把神的主权与人的责任抽象出来. )这样一来, 预定论的超越理性的成分就在基督的神人二性中获得了解释:你如果能够理解神人二性, 就可以类比的来理解预定论.

其实在 Van Til 的知识论中, 预定论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 因为人的自主根本是个伪命题. 而 Van Til 的知识论的基础是三位一体, 也即在此框架下预定论的原型是上溯到三位一体而获得解释的. 这是正常的, 因为三位一体解决的是一元与多元的问题, 而神人二性其实是一种特殊的一与多, 后者的根基自然是在于前者. 但在神人二性的层面上既然可以把问题方便的解决掉, 也就不需要进一步抽象了. 而且神人二性的形而上的基础当然是三位一体, 但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讲, 我们却是通过神人二性来认识三位一体的, 因为我们只有通过基督才能够认识上帝. 所以, 从认识、启示的角度而言, 神人二性比三位一体更加基础.

所以, 我们可以把预定论基本上归结为神人二性的一个子问题, 不需要单独解决. 但神人二性是奥秘, 我们又怎么能明白呢?我们岂不是用一个更难的问题来掩盖一个较容易的问题吗?这就是人本的思维了. 在神本模式下, 启示是知识的基础, 是根本出发点, 其它命题依靠这些基础命题而获得合理性. 所以三位一体、神人二性这些看似无法理解的教义反而是知识的基础了, 其它比较容易明白的命题是依靠前者而被明白, 而不是相反. 至于三位一体本身的奥秘, 这是超越我们所能够明白的了. 我们是通过神的启示来认识神, 神的启示是真实的, 所以我们知道, 而我们的知道也是真实的, 这才是真知识.

所以Van Til才要用三位一体来建立知识论, 而不是用我们所拥有的知识来反推三位一体. 既然三位一体、神人二性是不可有丝毫偏差的真命题, 那么这就是我们知识的起点了. 我们以信心而获得对三位一体、神人二性的确据, 从而形成真知识, 再进而推演出整个信仰、知识体系的合理性. 预定论的那看似不可理解的地方既然可以在神人二性的类比下可以获得解释, 那么这解释对我们而言也就是终极的解释了.

反过来讲, 若你对预定论的理解是错误的, 那么你对基督的神人二性的理解也必然包含着错误, 进一步推之, 你对三位一体的理解也不可能正确. 预定论是牵涉基督教核心教义的, 牵一发而动全身, 否定预定论就否定了基督教的根基.

其实基督的神人二性不仅是预定论的一个类比, 乃是预定论的一个升级了的版本. 神的预定与人的自由的关系不过是神人二性的一个降级了的版本. 我并非说神与人的关系是神人二性的, 而是说这比神人二性要简单的多了. 所以说道成肉身是保证预定论的合理性的充分条件, 而预定论的合理性则是神人二性的合理性的必要条件. 我说的是“合理性”, 合理的并不一定是真的.

说起来这也不是新说法了, 很早以前人们就用道成肉身来解释圣经的性质:圣经是圣灵的默示, 却是通过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在历史处境中用人类的语言而写成的. 圣经完全是人的话, 同时又完全是神的话, 两者并没有矛盾. 所以说圣经也是道成了肉身. 这里仍然是神的主权与人的自由的问题.

听过类似的说法:阿民念主义者祷告的时候就会变成加尔文主义者, 这有点道理. 若一件事情在神的主权之外, 那么我们还能向谁祷告呢?祷告的前提是听祷告的那一位是万物的主宰. 所以说, 祷告本身其实就是一预定论的模式. 我们总是在问:若我不祷告神是否还会那样去做呢?若神不用听我的祷告那我为什么还要祷告呢?若神听我的祷告那我岂不是可以改变神了?这从神人二性的角度就很容易解释了:基督在地上也是祷告, 基督的祷告合于神的心意, 基督的祷告就是神的心意. 神并不需要我们的祷告也不会因此而改变, 他是凭己意行万事的, 但我们的祷告却是真实有效的, 神也真实的垂听我们的祷告.

而且我不是应该遵照神的旨意行吗?那神的旨意到底是什么?我们常常感到痛苦, 不知道神要我们做的是什么. 其实我们只需要按照自己的责任去做事, 而神的旨意正在这一过程中体现出来. 这同样是预定论、神人二性的模式. 内在生命派强调神的旨意, 然后“寻求”、“等候”、“顺服”所谓的神的旨意, 从逻辑的角度来讲这其实是否定了基督的真实的人性.

一边是宿命论, 一边是由自意志论, 两者分别强调了神的主权与人的责任, 正如同侧重于基督的神性与人性一样. 但基督的神人二性却是完整无缺的, 任何偏差都是走向异端. 阿民念的问题在于它把人性绝对化了, 从而使上帝失去了神性. 基督的人性难道否定了基督的神性吗?诚如阿民念主义所言, 则基督的人性就会分离于其神性, 定它是异端一点也不冤枉.

所以我们就要合理的质疑了:既然人有所谓的自由意志可以选择上帝, 那么上帝却不可以有自由意志来选择人吗?若人的真实的选择才是“爱”, 那么上帝的真实的选择就不是爱了吗?难道上帝连人都不如了吗?上帝是自有永有的, 这位上帝的神权竟然要让位于阿民念的人权.

而在内在生命派的理论里, 人性则受到了神性的威胁, 所以人要压制自己的人性, 变成机器人, 这才算是顺服. 灵恩派里的“圣灵”也是这样剥夺人的人性, 使人像牲畜一样无智慧、无仁义. 他们否定了人性的价值, 不允许人性发挥功能, 有趣的是你必须通过努力才能达到这个境界. 所以, 他们并非是否定了人性及其主动性, 而是否定了正常的人性与正常的主动性. 人既然是做为人来活着的, 其人性一定会发挥作用, 要么是正常的, 要么是扭曲了的.

可见, 人本的理性与感性都扭曲了上帝所创造的世界, 也扭曲了创造世界的上帝, 更扭曲了基督的道成肉身, 这样得到的是一个割裂了的神观/世界观与人生观. 只有在基督里面, 神与世界才能获得真正的认识, 人才能与神和好, 而这也正是我们获得整全生命的基础. 2013-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