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话腊八
在牧之滨 https://bin.zaimu.de/post/20130119/
2013.01.19
大家都知道腊八喝腊八粥,因为是在腊八喝的粥所以叫腊八粥。那为什么叫腊八呢?因为是在腊月,又用八种粮食来熬粥,所以就叫腊八了。民间又有传说,古时候人们穷,年底了就用各种剩下的粗粮混在一起来熬粥,又或者是为了把这些边边角角的陈良吃完,总之吃起来感觉挺好,就成了习俗,所以腊八熬粥就成了习俗,之后人们就开始准备春节了。
——这些听起来都好有道理啊,但却没有什么可考证的依据,只是在自圆其说而已。但既然此说听起来不错,通俗易懂,又很直观,人们就这么信了。
但有没有其它可能性呢?我随便查到一些资料:
《礼记·郊特牲》记载:“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史记·补三皇本纪》也说:“炎帝神农氏以其初为田事,故为蜡祭,以报天地”。夏代称腊日祭为“嘉平”, 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汉代改为“腊”。
东汉蔡邕《独断》一书中说:“腊者,岁终大祭。”应劭《风俗通》一书中亦云:“《礼传》: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祖也。或曰: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
蜡祭有八个方面的内容,称为八蜡或蜡八。《礼记·郊特牲》说:“八蜡以祀四方。”郑玄《注》说:“蜡有八者:先啬,一也;司啬,二也;农,三也;邮表辍,四也;猫、虎,五也;坊,六也;水庸,七也;昆虫,八也。”
五谷收成后,头代炎帝神农氏石年于年终十二月始作蜡祭以告上苍,并祝曰:“土反(即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头代炎帝神农氏石年开创了我国古代以农业立国的根本,并且始作蜡祭以告上苍,形成了我国古代年终蜡祭的开始。
先秦的腊祭日在冬至后第三个戌日,南北朝以后逐渐固定在腊月初八。到了唐宋,此节又被蒙上神佛色彩。相传释伽牟尼成佛之前,绝欲苦行,饿昏倒地。一牧羊女以杂粮掺以野果,用清泉煮粥将其救醒。释伽牟尼在菩提树下苦思,终在十二月八日得道成佛。从此佛门定此日为“佛成道日”,诵经纪念,相沿成节。
又有一说,秦始皇修建长城,天下民工奉命而来,长年不能回家,吃粮靠家里人送。有些民工,家隔千山万水,粮食送不到,致使不少民工饿死于长城工地。有一年腊月初八,无粮吃的民工们合伙积了几把五谷杂粮,放在锅里熬成稀粥,每人喝了一碗,最后还是饿死在长城下。为了悼念饿死在长城工地的民工,人们每年腊月初八吃“腊八粥”,以资纪念。
一说,西晋时有个极懒的青年人,平素游手好闲,坐吃山空,他的新婚娘子屡劝无效,然而到了年末的十二月初八,家里断炊了,那小伙子饥肠难熬,遍搜米缸、面袋和家里的坛坛罐罐,将剩粒遗粉连同可食的残碎物,过洗入锅,煮了一碗糊状粥喝下,从此,苦思悔恨,狠下决心痛改前非。当地人们便借此教育子女,每逢腊八都煮粥喝,既表示腊祭日不忘祖先勤俭之美德,又盼神灵带来丰衣足食的好年景。
一说,腊八节出于人们对忠臣岳飞的怀念。当年,岳飞率部抗金于朱仙镇,正值数九严冬,岳家军衣食不济、挨饿受冻,众百姓相继送粥,岳家军饱餐了一顿百姓送的“千家粥”,结果大胜而归。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飞死后,人民为了纪念他,每到腊月初八,便以杂粮豆果煮粥,终于成俗。
还有一说,腊八节起源于元末明初,据说当年朱元璋落难在牢监里受苦时,当时正值寒天,又冷又饿的朱元璋竟然从监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朱元璋便把这些东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这锅杂粮粥为腊八粥。美美的享受了一顿。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为了纪念在监牢中那个特殊的日子,他于是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把自己那天吃的杂粮粥正式命名为腊八粥。
。。。
从这些资料来看,腊八似乎是起源于我国古代的天子大蜡八。天子大蜡八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二是进行祷祝和祈求。
关于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万者,极言其多也,并不是真的合聚一万种物品,也不是只限于八种蔬果。蜡八的“八”字是指祀八谷星、八农神,农业的八个方面,并不是说用八种蔬果来祭祀。索者,绞合也,蜡即索的意思。飨者,敬献也。即将许多种蔬果谷物搅和在一起,煮熟成粥,敬献神灵,然后食用,叫做腊八粥。为什么是煮熟成粥,而不是煮成干饭呢?因为蜡祭是要祷祝,蜡八祭祀加上祷祝就是蜡八祝,也就是腊八粥。腊八粥谐音蜡八祝。那么,蜡八祝为什么不写成蜡八粥而要说是腊八粥呢?即:蜡为什么变成腊呢?因为年终十二月祭献神灵用的蔬果谷物等全都是干物。一年中收成的蔬果谷物等放置到年终十二月,当然全都变成干物了,而干物称腊。所以,用干物蔬果煮成的蜡八祭祀之粥,就被称为腊八粥了。这里的八是祀八神的意思,并不是指八种蔬果。关于干物称腊。干物在天子家中归腊人掌管。《周礼·天官·腊人》说:“腊人掌干物。”郑玄《注》说:“腊,小物全干。”所以是干物称腊。蜡祭是用蔬果干物煮熟成粥作祭品。所以,蜡祭又被称作腊祭。即蜡祭也称腊祭,蜡八也称腊八。
用干物祭祀神灵叫腊祭,腊祭之月叫腊月。这里的腊字是干物的意思,并不是月份名称。在《说文》所说的:“冬至后三戍,腊祭百神”的年代,腊祭的日子有时是在年终的十二月,有时是在下一年的一月里。即腊祭之月的腊月,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月份。有时十二月为腊月,有时下一年的一月为腊月。这里的腊月是指腊祭之月的意思,也不是指月份名称。后来将腊祭的日子定在农历每年十二月初八日。于是,腊祭之月就固定在每年的十二月。在此情况下,腊祭之月的腊月,就固定在农历每年的十二月了。这里的腊月虽然是固定在农历每年的十二月,但还是腊祭之月的意思,并不是月份名称。
天子大蜡八,我国古代天子国君每年的年终之时,都要用干物祭祀农神,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作为天子的秦始皇也要在每年的年终之时,用干物进行腊祭。腊祭是在农历每年的十二月进行的,而且是用干物,干物称腊。于是,秦始皇就将腊祭之月的十二月正式定名为腊月而被确定下来。即:十二月称腊月。
我们看到“腊”有“猎”的意思,有“接”的意思,又有“干物”的意思,比“蜡”单独的“绞合”的意思要丰富,又基本可以替代“蜡”的意思,于是“蜡八”就逐渐被“腊八”替代了。
第二点,“八”不是指八种做粥的干果,而是指祀八谷星、八农神。
第三,并非是因为腊八祝在腊月举行所以腊八祝称为“腊”八,而是因为因为腊八祝在腊月举行所以腊月称为“腊”月。
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天子年终腊祭百神,月份以祭祀来命名是理所当然的。
可见,我们开篇对“腊八”的那些想当然的看法与真相是完全不搭边的,甚至是背道而驰的。
但周朝之后周礼式微,腊八逐渐演变的脱离了原来的意思,变得越来越民间化。秦始皇、岳飞、朱元璋、无名青年什么的,这些都是后来在民间演化出来的。
佛教传入中土后,又把腊八佛教化了,这也是很重要的现象。
我们并不知道腊八的真意,而只不过是看上去知道,又跟风式的以为自己知道。这种虚假的信念是不容别人质疑的,别人若真的问到这一点,我们就会说:腊八粥是热乎乎的粥,是要靠嘴来喝的,而不是用来研究的,乱讲话的人是根本不懂喝粥的人。
那么我们基督徒该不该过“腊八”呢?这不是本文所要回答的,本文所关心的是对“腊八”的解读所反映出来的民间信仰的规律性。为什么周礼的腊八会演变成民间的腊八,而又有种种民间传说附着于腊八之上,腊八的佛教化,以及民间广传的对腊八的直觉性认识。。。这些都是如此的似曾相识。
我们对圣经的解读,绝对不比对腊八的解读更加准确,甚至更加荒谬。基督教在中世纪的失落,经过宗教改革的洗礼,五百年后又重新堕落回民间宗教。入华百余年,毫无根基,坊间流传的更是民间信仰,而不是使徒所传的大公信仰。
腊八早已失传了,我们只有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