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福音.行淫被拿的妇人,马大、马利亚

在牧之滨 https://bin.zaimu.de/post/20120621/

第一个问题:

在住棚节期间,行淫被拿的妇人一段(约7:53-8:11)是不属于圣经的。首先文本考证表明这段并不属于原文,早期教会也不知道这一段。其次,7:53与52、8:12与11节都是无法衔接的,而7:52与8:12却可以自然过渡。再者从住棚节的主题来看,妇人一段是跑题的。

而且那些敌对基督的文士和法利赛人似乎并没有如此高的“觉悟”。按照主的说法,他们即便向上帝祷告的时候都不太觉得自己有罪,他们是自以为义的一群。所以主总是讽刺他们:我不是招义人悔改。请问,为什么这些“义人”会“听见这话,就从老到少,一个一个的都出去了”?

最为严重的是,此段的内容是违背整本圣经和基督的教导的。虽然可以通过诠释总有办法使此段与圣经协调起来,但人们出于罪性更倾向于以此段为依据反过来扭曲整本圣经。所以,既然如今教会普遍的乱解圣经,此类经文还是直接删掉为妙。

请问,只有没有罪的人才能够执行上帝的律法吗?那非尼哈一枪挑了俩为什么神反而要把永远的祭司职分赐给他呢?摩西还带领人砸死了一个捡柴的,从老到少,一人一大石头,这还是上帝亲口吩咐的呢,别又把责任推给摩西。只因拜了一下什么牛就让同样有罪的利未人砍死三千会友,这还是人家摩西求情了的,按照上帝的意思杀光完事。整本旧约都是这样。

新约也不例外,“岂不知圣徒要审判世界么?”但“圣徒”难道是没有罪的吗?退一步讲,若那些犹太人因为自己有罪而不能定妇人奸淫的罪,基督又有什么理由不定她的罪呢?请问基督也有罪吗?若奸淫不应被定罪那请问强奸、杀人是否也不应被定罪呢?你们凭什么把人家抓起来?你们自己没有罪吗?

退一万步,即便相信此段经文是真的,人家那个耶稣说的是:去吧,从此不要再犯罪了!但如今那些人说的是:去吧,这没什么,大家都是这样的嘛。

您一定会说:如今是政教分离了,基督徒没有权力执行死刑。这真是糊涂,教会虽然没有权力直接把这些人拉出去砍头,但却有责任维护教会的清洁。这就是教会纪律和管教,真教会的标志之一。有些人要停止领圣餐,有些人要赶出教会。

您一定会说:这管什么用,这里赶出去人家可以去那里吗。我想您忘记了一件事:上帝所赐予教会的权柄。你们不是常常说上帝与教会同在吗?教会的审判难道不具有属天权柄吗?教会若按照圣经的教导而执行教会纪律,这难道不正是上帝的审判吗?怎么能说“这管什么用”!还是你根本不信上帝呢?

您一定会说:我们想要的不是审判他们,而是要他们悔改。我想您弄错了一件事:这不是您想要什么的问题,而是您有责任做什么的问题。您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吗?那教会到底是您自己的还是上帝的呢?若是上帝的,上帝已经交代清楚该如何去做、该做什么了。不这样去做您就有祸了。

您一定会问,上帝哪里这样交代过了?很多地方了,比如上帝所差遣的保罗就曾经写到:

9) 我先前写信给你们说,不可与淫乱的人相交。10) 此话不是指这世上一概行淫乱的,或贪婪的,勒索的,或拜偶象的;若是这样,你们除非离开世界方可。11) 但如今我写信给你们说,若有称为弟兄是行淫乱的,或贪婪的,或拜偶象的,或辱骂的,或醉酒的,或勒索的,这样的人不可与他相交,就是与他吃饭都不可。12) 因为审判教外的人与我何干?教内的人岂不是你们审判的么?13) 至于外人有神审判他们。你们应当把那恶人从你们中间赶出去。[林前5]

保罗又说“岂不知一点面酵能使全团发起来么?”若行淫乱的,或者其它罪恶行为,你们若不把他们从你们中间赶出去,他们就会使全团发起来:你这样做没事,那我也要这样去做。如此看来,姑息教会中的恶人就如同把整个羊群交给豺狼撕咬,这样的教会领袖难道不应该把磨盘套在脖子上然后再扔入海里吗?

您一定会说:算了吧,如今你爱干什么就干什么,哪里有人会管你。

我想,这只能说明教职的不作为。

您一定会说:要是真把这些“恶人”都赶出去,那教会不就没有人了吗?

若如此,那真是遗憾,这样的教会还是尽早解散吧。

第二个问题:

由于十一章有拉撒路的问题,而对于马大、马利亚人们或者有所误解,这可能会导致对约翰福音的曲解。其实有关马大等的经文不多,除此处外就只有路加福音第十章的五节经文了:

38) 他们走路的时候,耶稣进了一个村庄。有一个女人,名叫马大,接他到自己家里。39) 他有一个妹子,名叫马利亚,在耶稣脚前坐着听他的道。40) 马大伺候的事多,心里忙乱,就进前来,说:主阿,我的妹子留下我一个人伺候,你不在意么?请吩咐他来帮助我。41) 耶稣回答说:马大!马大!你为许多的事思虑烦扰,42) 但是不可少的只有一件;马利亚已经选择那上好的福份,是不能夺去的。

38) Now as they went on their way, Jesus entered a village. And a woman named Martha welcomed him into her house.39) And she had a sister called Mary, who sat at the Lord’s feet and listened to his teaching.40) But Martha was distracted with much serving. And she went up to him and said, “Lord, do you not care that my sister has left me to serve alone? Tell her then to help me.”41) But the Lord answered her, “Martha, Martha, you are anxious and troubled about many things,42) but one thing is necessary(Some manuscripts few things are necessary, or only one). Mary has chosen** the good portion**, which will not be taken away from her.”

此段经文有多种的解释,属于比较模糊的类型。处理这种经文的原则是:不要把模糊经文做为讲道和论证的主题。

我们虽然不能完全确定此经文的意义,但却可以知道一些解释是绝对不正确的。比如把马大说成是热心事奉、做工的代表,而马利亚则是安静在主面前祷告的代言人,耶稣批评了马大赞扬了马利亚——祷告比做工更重要,是“上好的福分”。这是一类常见的错误说法。

其实马利亚根本不是在祷告了,也更不是“与主亲密”等神秘派才做的事,她只是在听基督讲道而已。当时信息科技还不发达,讲道没有办法录下来,若不能亲耳听到就只能看别人的笔记了,这显然没有直接听效果好。而基督是寻回传道人,他虽然常常重复一些内容,但也又总是有新的教导。同时基督的讲道又不仅仅是讲解圣经,而是不时有全新的内容,是新的启示。因此,听基督讲道就像我们当初听到福音一样:是一个新大陆,他向我们的整个世界观发起了冲锋。这就像人们第一次读到罗马书、加拉太书的时候一样:他们不想错过一句话。另一方面,人们总是会就自己困惑的问题而请教基督,主也会有针对性的解答。所以,能够听基督亲自讲道是非常好的。但听基督讲道与听使徒、先知讲道并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和祷告也没有什么关系。

正因为主的讲道是一次性、原创性的,所以,这和您平时读经、祷告什么的根本是两回事,也不同于礼拜讲道。而更像耶路撒冷五旬节听彼得讲道、腓立比吕底亚听保罗讲道,或者您第一次留心听福音的时候。

那马利亚为什么要做在耶稣脚前呢?这大概和犹太人的文化有关系,那个主所爱的门徒吃饭的时候还在主怀里呢!我们有理由猜测当时来听主讲道的人很多,而房间也可能不太宽敞,地上可能做满了人。马利亚是那家的主人,她当然要先安排好大家的位子,一圈下来就没自己做的地方了,只能做前面:这里既方便端茶送水照顾耶稣,又能听的清楚。大学里牛人讲座都是这样子。也可能是因为马利亚人小又矮又瘦,所以大家推他做前面不遮挡别人。

这个位置并非是个好位置,哪里有主人在自己家里占个好位子的道理呢?何况是个小丫头。有人说她做前面是为听清楚,但基督的嗓门可不是一般的大,否则怎么能在旷野给几千人讲道呢?他还故意站在船上跑远点才给岸上的人讲呢。

有人说她做的近说明她和主亲密,但请问,若一个大男人也坐在基督脚前那合适吗?左脚上坐着马利亚,右脚上坐着彼得?而且也没有证据表明只有马利亚坐在了其脚前,更可能的是屋里坐满了人,甚至屋上屋下也满是人,脚旁也做了一圈人。你凭什么说那坐的远的就和主不亲密呢?有人还跑树上呆着呢!

更为重要的是,基督从来不看重这种肉体上的“亲密”,而是看重人是否遵行主的道。基督不是说坐的离我近就是爱我的,而是说“有了我的命令又遵守的,这人就是爱我的”。

无论如何,基督绝对不是因为马利亚坐在了其脚前而称赞她。而马利亚的行为也没有什么特别出格的地方。甚至连马大都说:这么多人,你还挤在这里凑热闹干嘛?还不快出来帮我捏饺子!

要真“亲密”应该做在怀里,“脚前”并没有“亲密”的意思,但常常有低微、崇敬、谦卑、祈求的含义。人们把银子放在使徒脚前,又把病人抬到其脚前,而各色人等常伏于主的脚前,马利亚也这样伏过,而如今她是坐在主的脚前。坐在脚前和坐在上座是相对应的。

所以,在最有想象力的情况下,也只能说这位马利亚很渴慕主的讲道,她以敬畏之心聆听主的教诲。

我不反对说马利亚很有追求,但也应该注意到她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只有她是如此渴慕主的道。若基督是单独的对马利亚讲道,那马大就没有道理把她拉走了,听众是很多的。事实上一些敬虔的妇人从加利利就一直跟着基督,基督在哪里讲她们就在哪里听,而且照顾使徒们的起居,这比马利亚至少不算差劲。马利亚之所以能出现在圣经中并非因为她自己特殊,而是因为马大。

对于马大人们容易有负面的印象,但至少主耶稣自己对马大不是这样的。从约翰福音中可以知道,主耶稣爱马大和她的家人,他也多次访问过她们(至少三次),又和她们一起哭过。若马大是个反面人物,那么主耶稣就不会如此喜爱她家了。但路加福音中却似乎是主耶稣首次去她的家里。当时主的事工已经全面展开了,他们正向耶路撒冷进发,无数人跟着他们,这影响了整个以色列。马大当然多少知道主的事迹,她明白主是一位上帝的先知,甚至也多少明白耶稣正是那弥赛亚。所以,当耶稣经过她的村庄的时候她就接他到自己家来了。

从亚伯拉罕接待天使起,经摩西律法的强调,以色列有着接待先知的传统,这已经形成了其文化。马大既然尊重基督,当然要准备丰盛的宴席来接待他们,做为主人这是最起码的礼仪。请问这有什么不对的呢?主在另一处比喻中提到过,一个人为了款待深夜来访的朋友甚至会死皮赖脸的向邻居借大饼,这正是待客之道。所以,主当然不会批评马大认真、用心、尽意的准备待客的宴席。若耶稣这么做了,他不就和今天的基督徒们一样的不通情理了吗?

所以,马大是我们应当学习的榜样。主渴了,她给他喝,主饿了,她给他吃。她也可能给使徒们洗了脚。

那么,主又为什么批评她呢?这是错觉。因为你先入为主的认为马大做的不好,所以你就认为主批评了他。但主只是语重心长的教导她。马大,马大,——主这么说话的时候是不多的,犹如牧人在呼唤自己的羊群。同样的话语气、神态不同是有天壤之别的。

马大的请求里有一个对比:马大准备饮食和马利亚听道。而主的回答也存在这个对比,但要复杂一些。关于主的回答有两种极端:

一种认为耶稣完全是就事论事:马大你准备的宴席和各项接待太多了,所以你才忙不过来,但其实只有很少的几样是必需的,甚至一样就够了,请您不用那么麻烦。马利亚呢?她又没有跑去玩,她在这里听我讲道,这也是正事,还能帮我维持秩序,所以我不会答应你的请求让她跟你走。

另一种则是“福音派化”了的:马大,你总想着锅碗瓢盆,但那些是可有可无的,人唯一需要的是福音。马利亚选择了福音,而福音是永不朽坏的,是真正的得着。

我认为这两种解释都太机械了。前者淡然无味,很难想象圣经会记载这种琐事。后者呢?不近人情。主耶稣虽然会对使徒们说一些没头没脑的话,但使徒是和他朝夕相处的,他们理应有如此的默契。而马大不过是一位仰慕基督的普通妇人,她欢天喜地的接待耶稣,忙的晕头转向。与其他人一样,马大或许有所不足,但主耶稣却并非是一位不体恤我们的软弱的牧人,他知道如何温柔的牧养自己的羊群。

为了获得较令人满意的解释,我们首先需要浏览一下上下文。第九章耶稣登山变像,天上有话说:“This is my Son, my Chosen One; listen to him!” ,这里强调了基督的话语的重要性,以及按道而行的重要性,基督的讲道和基督的身份是联系在一起的。第二天基督又斥责污鬼,以自己的话语彰显了“神的大能”。然后,耶稣说:“Let these words sink into your ears…”,这里仍然强调了其话语的重要。第十章,耶稣对门徒说:”For I tell you that* many prophets and kings* desired to see what you see, and did not see it, and to hear what you hear, and did not hear it.”。讲完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之后,基督说 “You go, and do likewise.” 接着就是马大、马利亚的故事。而十一章基督对一个妇人回答道 “Blessed rather are those who hear the word of God and keep it!” 。然后基督又把自己和约拿、所罗门相对比。他既然比所罗门更有智慧、比约拿更大,大家当然应当听从其所传之道。

显然,在上下文中,基督一直强调的是门徒应当留心听他的讲道,然后遵行。

另一个角度,上下文充满了对比。荣耀中摩西以利亚与基督的对比,天国里小与大的对比,埋葬死人与传扬神的国的对比,制服污鬼与名记录在天上的对比,聪明通达人与婴孩的对比,祭司与撒玛利亚人的对比,耶稣的生母和遵行主道的人的对比,等等。这些对比具有一致性。

同时也应注意到主耶稣讲话的风格。他说“你们拆毁这殿”的时候虽然指着这殿却不是在说这殿。在争论天国里谁为大的时候,耶稣就叫了一个小孩子来,然后说 “Whoever receives this child in my name receives me, and whoever receives me receives him who sent me. For he who is least among you all is the one who is great.” 这个小孩子关天国什么事呢?主不过是拿这个小孩子做为比喻,叫小孩子站在自己旁边,制造出了一个情景,然后用双关语来生动的表达出天国的特质。而“任凭死人埋葬他们的死人”和“谁是我的母亲?谁是我的弟兄?”这类表达也是类似的,基督意在借题发挥,用双关语激发人们的思考。基督并没有否认自己的母亲和弟兄,也不是责备那个提醒他马利亚来了的人。

最后,上下文里又多处涉及到接待的问题。争论谁为大的时候,耶稣就提到过“接待”。而对另一个奉主的名赶鬼的人,耶稣说不要禁止他。撒玛利亚人不接待主,主说不要理他们。57-62一段讲的是跟从耶稣的代价。差遣七十人的时候也提到过接待问题,吃喝问题。好撒玛利亚人提到要尽心爱神、听道而行。不再一一列举了,这些可以说都是在不同角度谈“接待”。接待主就是尊重奉主名而来的人、不惜代价跟从主、渴慕主的教导、遵行主的道。

这样看来,马大一段是用双关语来强调听道的重要性,因为这才是真正的接待主。

那两种解释,基督确实是从第一种出发的,是讲一件琐碎的俗事,既没有批评马大也没太赞扬马利亚。但基督又借这个情景来表达属灵道理。与第二种解释不同的是,由于上下文都是门徒训练,基督在这里不大可能是讲狭义的福音入门,而是在讲更加深入的天国的道理。在主的设计中,基督希望我们通过这个生动的情节记住什么是真正的接待主:渴慕主的教导,遵行神的旨意。主在另一处说道: “If anyone loves me, he will keep my word, and my Father will love him, and we will come to him and make our home with him.(John14)这样的人神要与他同住,向他显现,因为他们爱主、接待了主。

人们喜欢把马利亚从耶稣脚前拽走,告诉她:傻丫头,这人讲的话早过时了,现在俺们玩祷告了,还有圣灵呢。

你或者很喜欢祷告,又或者很喜欢唱赞美诗,或者参加各种教会活动,但很遗憾,这些并不是接待主,也不是那必不可少的一件事,所以也不能保证神会与你同住。因为它们并不更属灵,所以在不属灵的人看来它们更加属灵。你为许多的事思虑烦扰,但是对不可少的那一件你却不屑一顾。

无论如何,至少,我们不要想当然的以为马大姊妹有多么的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