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子的比喻

在牧之滨 https://bin.zaimu.de/post/20120417/

大家对这个故事是很熟悉了,每个圣诞节都会看到各种版本的浪子回头的话剧的上演,可见其是如何的受欢迎了。

故事记载于路加福音15章,讲述的背景是主耶稣去耶路撒冷的路上,基督在地上的事工已经接近尾声了。正如上次所说过的,使徒行传强调的是救恩的横向的普适性,而路加福音特别强调的是救恩的纵向的普适性:救恩是面向社会各种人群的,不分高低贵贱。在15章的一开始,法利赛人和文士私下议论“这个人接待罪人,又同他们吃饭”,其实具体的情况是有一些税吏和罪人跑来听主耶稣讲道,或者主在讲道完毕之后就同这些人一起吃饭了,在五饼二鱼之类的章节中我们都看到了类似的惯例。说“税吏和罪人”恐怕一些人会另做文章,不妨把他们换成“妓女”。无疑,基督是多次允许妓女来听道,并赦免了她们的罪的,可以说“这个人接待妓女,又同他们吃饭”。毫无疑问的,基督并非是喜欢妓女之类的罪人,也并非是特别喜欢接待他们,基督喜悦的是罪人从罪恶中悔改,基督愿意接纳所有真心悔改的人,赦免他们之前的过犯。所以主并不因为罪人之前的污秽而拒绝他们,反而是欢迎他们来听道,正如同欢迎法利赛人和文士一样。对于悔改了的罪人,只要他们愿意痛改前非,离弃原来罪恶的生活,主也同样会接纳他们为自己的门徒,正如同接纳法利赛人和文士一样。

犯罪而不悔改的自然要逐出教会,看做是外邦人一样,这是整本圣经一贯的教导——虽然这已经失传了,在这一点上基督与法利赛人并没有任何分歧,甚至基督比他们要更为严格。他们的分歧在于基督认为这些罪人若改过自新则教会应该真诚的欢迎他们、重新接纳他们,所以他们若有寻求的迹象就应该认真的牧养他们,而法利赛人和文士却轻看这些人,以为他们没有悔改的机会了,所以把他们排除在了救恩之外,也不会去耐心教导他们。但在神面前,所有的人都是罪人,并没有质的分别。真正敬畏神的人会知道自己的本来面目是如何的污秽不堪,知道自己对神有多么大的亏欠,所以也就不敢去轻看其他罪人了,也会温柔的对待罪人的悔改。然而在当时的教会,法利赛人和文士掌握着教会的麦克风,不是牧师也是小组长,是坐在礼拜的前排的积极分子,由于逆向选择,他们的观念自然成为了教会的主旋律。这样,那些公认的如妓女之类的罪人就没有了通过悔改而重新被教会接纳的可能了,他们永远的被社会所不齿而毫无重生的盼望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难怪法利赛人会认为基督是个标新立异影响教会和平的破坏分子,在官僚里清官必然会被淘汰,同理法利赛人和文士必然会排挤基督以维持原来的秩序。而主基督在15章讲的三个比喻正是为回应他们。请注意,是三个比喻而不是一个比喻,浪子的比喻只是其中之一。

第一个比喻是一百只羊丢了一只,他好不容易寻回了丢失的那只,就和朋友们一同庆祝。这是一件无论发生在谁身上都会这样去做的事,至少是一件可以理解、合乎人情的事。主基督在这里是以一个大家都一致认可的情景来质问法利赛人的恶毒:若你们丢失了羊后寻回了是一件让你们高兴的事,为什么失丧的罪人重新悔改反而令你们不快呢?罪人的悔改正如同失羊复得,在天上会有欢呼喜悦,这不是理所当然的吗?

第二个比喻是一个妇人十块钱丢了一块,找到后就和朋友们一同庆祝。这个比喻并没有新意,仍然是重复前一个比喻的寓意。为什么要重复呢?很简单,主的意思是:你们看,在失羊上是这样,在丢钱上也是这样——这是一个非常普通人所共知的道理,你们的良心不是不知道,所以,你们对罪人的毫无怜悯是极其可恶的。诚然,若是什么奥秘,则法利赛人和文士就没有错了,但这却不是什么奥秘,而是连小孩子都知道的事,所以,你们的恶毒是无可推诿的了。

所以,从主耶稣的思路来看,基督在这里并非是在讲什么启示,而是在以众所周知的道理来质问法利赛人和文士。尽管如此,出于神的忍耐,旧约对此也有大量的论述,比如以西结书18:23-32,列王记上八章所罗门的祷告也是这个基调:神是广施怜悯愿意饶恕罪人喜悦罪人悔改的神。

第三个比喻同样是在讲这个道理,只是在细节上更加丰满一些而已。比喻的好处是有冲击力,能直接诉诸人的感情。所以主耶稣连用三个比喻来直指法利赛人和文士的恶毒,使他们哑口无言。有具体的细节是为增强感染力,而不是有特殊的用意,比喻的特点就是这样了:诉诸直觉。

浪子的比喻里还特别补充了“大儿子”的态度,他不喜欢小儿子被接纳。这其实也隐含在前两个比喻中了,只是没有展开,试想,那些法利赛人不正如同因为你找到了丢失的羊或者钱而不高兴呢?有人会说,小儿子又跑回来,这影响到了大儿子的遗产,所以大儿子不高兴。但在基督的比喻里,却没有这层意思。大儿子质问的是父亲从来没有把一只羊给他,那个父亲说“儿阿!你常和我同在,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言外之意,父亲并没有丝毫的不喜欢大儿子,而大儿子也没有因为小儿子而受到什么损失。若小儿子影响了大儿子,那么大儿子的不高兴就是有道理的了,但在主耶稣的寓意里面却没有这种影响。罪人悔改蒙悦纳并不会丝毫影响义人的福分,所以就更不应该嫉妒罪人悔改了。归根结底,父亲爱把财产给谁就给谁,这是人家的自由,若他愿意怜悯谁,别人是没有什么好说的。

在浪子的比喻里,那个父亲也并非可以直接等同于天父。当然了,父神是我们的父,但并不能因此就说凡是圣经中提到父亲的就都是在说父神。若说那个父亲是天父,那么第二个比喻中的妇人、第一个比喻中的“你们中间谁”也都是天父了,这三者是并列的。我想这里并不需要指出具体是在比喻什么,因为基督所讲的是牧者应该如何对待悔改的罪人的问题。若这个问题说清楚了,比喻的目的就达到了。

当然,牧者是天父的影子,正如同地上的父亲是天上的父亲的影子一样。所以那个浪子会说“我得罪了天,也得罪了你”,地上的父子关系来自于天上的父子关系,这是分不开的。在牧者与天父之间也是很难分开的,若没有天父又哪里有牧者呢?同理妇人与钱之间的所有权关系也是天父与其子民之间的关系的投影。做为受造之物,位格之间的关系都是代表性关系,因此位格之间的关系终归会追溯到上帝。简单的讲,这里基督讲的是:你们泥土做成的人,都知道该如何对待自己的羊、钱、儿子,那么,做为一切美善的源头,上帝难道不会更加有恩慈宽厚吗?而且上帝也不是更加有权任意施舍恩典吗?正如同在另一处经文中提到过的:“你们虽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东西给儿女;何况天父,岂不更将圣灵给求他的人么?”进一步的,若天父乐意恩待谁就恩待谁,你们又有什么好抱怨的呢?

另一个常常搞错的地方就是那个父亲并没有天天去村口翘望儿子。有人会说若不是这样他怎么能远远的看到小儿子呢?我想这不是您应该操心的事。主耶稣讲的是他看到了就动了慈心所以跑过去抱住小儿子,这位父亲既然不计前嫌主动欢迎小儿子,别人没有什么好说的。但他没有派人去找小儿子,也没有天天去门口等着,想象力太好的人可以去当画家或者小说家,但不要站讲台,主基督不是写小说的。而且并非是因为小儿子悔改了所以父亲才欢迎他,而是因为这是他的儿子所以他就因内心的亲情而忍不住跑去拥抱他,这时候小儿子还没有向父亲忏悔呢!用现在的话说,小儿子还没做所谓的狗屁决志祷告呢。小儿子虽然有心悔改但父亲还不知道呢。父亲有权饶恕不思悔改的儿子,这才叫做骨肉情深。

总括三个比喻,首先要注意到的是,这是对法利赛人和文士说的话(15:3 So he told them this parable),我的意思是,这不是对那些税吏和罪人说的话:基督并不是在传福音,而是在回应法利赛人的指控。若离开了这个背景也就不会明白主的用意,不管发挥出多么感人的讲道都是与圣经无关的。

其次,基督并非是说上帝会为一个罪人的悔改而欢喜,而是说“在天上”、“神的使者”会这样欢喜,我的意思是,这里并没有直接提到上帝。诚然,归根结底,一切恩慈怜悯最终都是从上帝而来,然而,在这里,所论述的主题并不是上帝,而是上帝的子民、属天的国度。法利赛人指控的是主耶稣接待罪人而不是上帝接待罪人,当然主耶稣是上帝,但主的回应却是以“夫子”的身份,基督是为论述做为牧者应该如何对待罪人悔改:是不屑一顾呢还是兄弟般的期盼。无疑,牧者对待罪人的态度可以延伸到“平信徒”对待罪人的态度,其实并没有太大的不同了。总之,这里是一个水平的关系,所以,主讲到即便是位份更高、更圣洁的天使都会为罪人的悔改而欢喜,这样,地上的属神子民也当然没有理由不为其欢喜了。

那么,上帝难道就不为罪人的悔改而欢喜吗?诚然,神不喜悦罪人灭亡,但却不可以说神为这会欢呼雀跃。为什么罪人的悔改比那些不需要悔改的义人更值得天国子民欢呼呢?因为罪人的悔改更加表明了神的恩慈,也更加彰显了神的丰盛。所以,无论是天使还是圣徒,都会为此而欢喜,为此而赞美神。但上帝自己呢?他诚然喜悦自己的作为,正如同他喜悦自己的造物一样,他看罪人悔改是好的,但这却不同于我们对此的欢喜。牧人会尽力寻找失羊,而妇人会翻箱倒柜找丢失的钱,这并没有什么寓意,若非要说这有什么寓意的话,这里比喻的是做为牧者要尽心竭力的促使罪人悔改,牧者也当然会为他们的悔改而深深的感恩、喜乐。但这绝对不是说上帝是这样的,上帝没有难成的事,他的羊在哪里他知道,他并不是一个朝夕盼望罪人悔改的可怜的老头:上帝还能向谁祷告呢?

值得一提的事,即便神人二性道成肉身的基督,他虽然也喜悦罪人悔改,但圣经却没有提到基督为此有多么的欢喜。我相信,若从人性而言,做为大卫的子孙亚伯拉罕的后裔,看到罪人悔改,主耶稣自然是很高兴的,但圣经并没有记载这些也是有其用意的。相反的,圣经记载的基督的唯一的一次欢喜是在看到诸城不思悔改的时候,那时他被圣灵感动,就说:”父阿,天地的主,我感谢你!因为你将这些事向聪明通达人就藏起来,向婴孩就显出来。父阿!是的,因为你的美意本是如此。一切所有的都是我父交付我的;除了父,没有人知道子是谁;除了子和子所愿意指示的,没有人知道父是谁”。有意思吧,主看到人们不肯悔改反而有大欢喜。为什么呢?因为“你的美意本是如此”!

第三点,这里所提到的税吏、罪人都是以色列人,是受了割礼与诸约有份的人,而不是外邦人。在主的比喻中,才会有“复得”的情节,若没有得就没有复得,从来没有拥有过又如何会丢呢?而那个悖逆的小儿子虽然悖逆却仍然本来就是一个亲生的儿子,而不是随便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要知道,整个以色列是一个教会,而这里处理的是教会内部的问题,针对的是犯罪后又悔改了的会友,而不是“外邦人”。施洗约翰施洗的对象是以色列人,而主耶稣来也是为寻找以色列迷失的羊。教会向外邦恩门打开是哥尼流之后的事了,而主耶稣却从来没有为“接待外邦人、与外邦人一同吃饭”而受指责。

撒该接待耶稣的时候主说过“今天救恩到了这家,因为他也是亚伯拉罕的子孙”,又说“人子来,为要寻找,拯救失丧的人”,可以说,主在此的意思是“人子来,为要寻找,拯救失丧的亚伯拉罕的子孙”。基督来是为兑现对亚伯拉罕的承诺,以色列人出于自己的污秽,又因没有忠心的牧人牧养他们,所以就如羊走迷,而基督正是来将这些迷羊寻回。然而以色列本来却就是神的羊群,是神分别为圣归自己所有的。所以基督地上事工可以说是进行教会内部的改革,是一个对教会重组、革新、去伪存真的过程。

为了不让问题复杂化,我们简单的说,这里主的讲道是与传福音无关的,主并非是在向不信神的人传福音。谈话的对象是当时教会的教牧阶层,谈话的主题是应当如何对待被教会开除后重新悔改的以色列人,谈话的口吻并非是亲切和睦的,而是有不可掩盖的责备。

对我们而言,从中可以学到的是不可以轻看教会中的一时犯罪的弟兄,教牧更是应当加倍的关心这样的人,他们若悔改,则是应当重新接纳的,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同样的污秽,所以就应当宽容别人的过失,严格的要求自己。正如主之后说的“你们要自己注意;倘若你弟兄犯了罪,你可以规劝他;他若悔改,你就饶恕他。”主这样说的目的是为爱护那些“小子”,不使他们因为受到过于严酷的对待而失去信心,意志消沉。责备中要有爱心,严厉中要有宽容与怜悯,这才是好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