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易斯.安立甘简史
在牧之滨 https://bin.zaimu.de/post/20111108/
亚当犯罪后,该隐杀死了亚伯而被流放,神却拣选了赛特来服事他。赛特的后代充满了罪恶,神以诺亚为先知传道百余年,然而没有人悔改,于是神弃绝了当时的教会并以洪水毁灭全地。神以诺亚一家所建立的新的教会逐渐演变成了种种异教,神就弃绝了他们,单从万民中拣选了亚伯拉罕而建立了以色列教会。以色列教会同样悖逆,神一次次的以先知、君王来改革、复兴他们,他们又一次次的背叛。弥赛亚耶稣基督,神的独子,道成肉身,在以色列传道,传讲纯正的教义。以色列教会拒绝了基督的工作,而那些忠心跟随基督、持守圣道的人则脱离了以色列教会而形成了以使徒为核心的松散的“基督的教会”。经君士坦丁之后,基督教逐渐演变成为了罗马的事实上的国教,而罗马的分裂促使其进一步演变成公教和正教两间教会。漫长的一千年间,起起伏伏,这两间教会日趋堕落,真道被丢弃,神就弃绝了他们。神在各处兴起他的仆人,重新回归纯正的教义,重新建立敬虔的教会。这也就是16世纪的宗教改革。
这些脱离天主教而建立的教会被称为抗罗宗、新教,在中国则被称为基督教。宗教改革涉及到了欧洲大多数地区,形成了基督教与天主教相对立的局面。然而,在英国情况有很大不同。
几个世纪以来,英格兰的教会已在逐渐脱离罗马教廷,大多数爱国的英格兰人对他们的祖国抱有一种独特的信仰特征意识(这和华人很像)。但英格兰脱离罗马教廷的导火索却是英格兰国王亨利八世的婚姻问题。
亨利的王后凯瑟琳的前夫是亨利的哥哥阿瑟,根据圣经亨利与凯瑟琳的婚姻是不正当的,当初罗马教宗尤里乌二世胡乱找了一个理由特许了他们的婚姻。凯瑟琳是西班牙国王费迪南的女儿。但凯瑟琳生了五个孩子,却只有一个玛莉活了下来。所以亨利以为自己无子是因为受到了诅咒。英格兰不希望一个女王继位,这让亨利很不安,也顺便开始恼恨教宗害了他。所以,1527年,亨利请求罗马教宗宣布此婚姻无效。然而,凯瑟琳是当时的西班牙国王查理五世(兼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姨妈,麻烦缠身的罗马教廷宁可得罪亨利。亨利索性立他的顾问托马斯.克兰麦为英国国教的最高职位——坎特伯雷大主教,大主教果然宣布亨利的婚姻无效。
这导致了教宗对亨利的绝罚。而亨利找出一条14世纪的法律而禁止英格兰的神职人员与外国势力——罗马教廷交往,并于1534年通过《至尊法案》而宣布国王是英国教会的在世惟一最高元首。于是英格兰走上了自传、自养、自治的道路。
同时,亨利与一位宫廷侍女安妮.博林结婚,安妮生下了伊丽莎白,而不是一位王子。亨利以通奸罪处死了安妮,然后娶简.西摩为妻。简生下了可爱却多病的爱德华王子。好吧,亨利同学终于搞定了。
不难想象,亨利对宗教改革并无兴趣,他的目的是把宗教做为国家统治的手段,后人称之为国民宗教。亨利自己对新教怀有敌意,事实上,他认为自己是天主教教条的捍卫者。而教宗甚至曾授予亨利“保教功臣”的头衔。
亨利1547年去世,10岁的爱德华继位,王室权力旁落,英格兰开始向新教转变。但五年后爱德华去世,凯瑟琳的女儿血腥玛莉继位。玛莉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新教遭到血腥镇压。
1558年,玛莉去世,安妮的女儿伊丽莎白继位。这位由侍女所生的女王采取了务实、中庸的态度,试图使各方都满意。在其治下,英国国教也即圣公会采取了天主教与新教之间的折中方案,美其名曰via media (middle way)。圣公会做了一些教义上的改革,同时仍保留了与公教传统的连接。
到底圣公会是新教呢还是天主教呢?或许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同一间教会,上午可能举行天主教一样的仪式,而下午可能会被倾向于新教的人占据。1833年,牛津大学的教师约翰.基布尔发表了题为“举国背教”的布道辞,以此而引发了一场回归天主教的运动,也即牛津运动。牛津运动试图告诉人们:圣公会是与天主教、东正教相并列的使徒统绪公教会的三个分支,圣公会与其说是新教不如说是天主教。不管如何,该运动促使成百上千的神职人员回归到罗马公教。另一方面,仍留在国教中的变得更加的公教化,更注重礼仪、神父、圣事之类的天主教传统。
圣公会保留了统一的主教制,是一个教会,坎特伯雷大主教为最高主教。女王是“最高管理者”(Supreme Governor),最高主教由女王任命。从理论上讲,圣公会是经过更正了的公教会而不是新教(抗罗宗)。实际上,它是由high church (or Anglo-Catholic), low church (or Evangelical)和broad church (or Liberal)三类教会混合而成的。
Anglo-Catholic,Anglo是“英”的意思。中国人去了美国则称为美籍华人,英国人移民美国则称为Anglo-American。罗马公教称为Roman Catholic Church,而Anglo-Catholics似乎应翻译为英格兰公教,现在更多称为Anglican Catholic Church。Anglo-Catholic侧重于礼拜仪式(liturgy)以及圣事,类似于公教会。Evangelical注重讲道,而有较少的仪式,类似于新教。
有人戏称圣公会是新教与天主教之间的梯子。极端的Evangelical可能转宗到新教,比如Martyn Lloyd-Jones(伟大的钟马田);极端的Anglo-Catholic就干脆回归天主教,比如John Henry Newman(牛津运动领导人)。而在圣公会体系内,既有很Evangelical的怎么看都属新教的人,比如J. I. Packer,又有很Anglo-Catholic的基本就是天主教徒的人,比如,C. S. Lewis。
了解Anglo-Catholic的恐怕不多,从更正教的角度来看,大体可以认为他们是有英格兰风格的天主教。所以,有必要谈一谈Rome Catholic Church的问题。
天主教的问题在哪里,很多。但很基本的一点,在于其对罪的理解,以及相应的人论。他们是阿民念主义者,不承认人是“完全的堕落”的,相信自由意志论。这导致救恩论上的信心 行为才能得救,德行对于救恩是必须的。他们并不会把称义与成圣区分开。他们所谓的“称义”是指基督赐给了他们行善的能力(注入说),他们否认称义是神无条件的把义归给选民。但他们却否认自己是靠行为称义,或者神人合作说,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认为自己行善的能力是神赐给的,所以通过善行、德性而得救并非是自己的功劳而是神自己的工作。也就是说,既然人是神创造的、人的美德是神所赐给的,所以,人的善行也是神的善行,所以根本就没有“神人合作”这回事!(这个问题以后会解释,还是很复杂的。)
这个理论使他们非常强调“圣德”,因为他们认为人人都有道德,人若没有德性又如何与神合作呢?这对他们很重要。所以,若他们以“道德”之类的做为其护教学的基础你一点儿也不要吃惊。事实上这是他们信仰的根基。既然人需要以德性来获得救恩,而德性又是神的恩赐,那么,凡是有圣德的人也就(从某种程度上)都是得救的。所以,在他们看来,佛教、伊斯兰教、不管什么教,也包括不信教的“好人”,只要有善行,有道德,那么,他们都是得救的。这些人虽然不知道耶稣,但却不知不觉的在服事耶稣。而且是神拯救了他们——赐给了他们德性。所以,他们会说只有信耶稣才能得救,但他们的意思却是,那些好人其实也是信耶稣的——只是他们自己不知道而已。
天主教信仰的另一个基础在于其圣礼观,以及相应的教会论。不懂其圣礼观就不懂天主教。让我们从圣餐说起。他们认为祝圣后的圣餐就是基督真实的(人性并神性的)身体,信徒对待圣餐要像对待基督本人一样。这是一个“奥迹”。信徒既然吃了基督,所以教会也就成为一个真实的基督的身体,这同样是一个“奥迹”。所以,教会就是基督的身体(正如同圣餐就是基督的身体一样)。为什么圣公会那么乱却仍然要维持一个教会呢?为什么新教却分成了那么多的教会呢?因为他们对“教会”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新教中一些叛道的牧师会说:“连于教会才能连于基督,才能成长,有问题不要紧,只要在教会里面问题自然就解决了,教会是基督的身体。”基本就是这个意思。在他们看来,圣餐、基督的身体、教会这三者是一回事。这就是所谓的“教会之外无救恩”。
[梵二《教会宪章》]
教会在基督内,好像一件圣事,就是说教会是舆天主亲密结合,以及全人类彼此团结的记号和工具,。。。
永生之父,按照祂智慧与慈善内的自愿而深奥的计划,创造了宇宙,决定提拔人类分享天主的生命,。。。
基督的生命在这身体内分施给有信仰的人,他们藉着圣事,以玄奥而实在的方式,与受难而光荣胜利的基督结合。靠着圣洗我们得以肖似基督;“因为我们众人都因同一圣受了洗,而成为一个身体”。。。在分感恩饼时我们实际分享主的身体,我们被提拔起来,与主契合,我们彼此也得契合。。。
惟一的中保耶稣基督在人间建立祂的圣教会,并时刻支援她,使她成为一个信望爱三德的团体,也是一个有形可见的组织,并藉着她向众人传播真理与圣宠,这一个含有圣统组织的社团,亦即基督的玄奥身体是可见的而又是精神的团体;是人间的教会,而又是富有天上神恩的教会;这不是两件不同的事物,而只是一件复合的真象,包括着人为的与神为的成分。所以用一个不平凡的类比来说,就好像圣子取人性的奥迹一样。如同天主圣子所取的人性。不能再分解,而为祂作救世的活工具;同样地,教会社团性的结构,为赋与生命的基督之神服务,使基督的身体增长。
所以,在他们看来,不止圣餐,教会本身就是一种“圣礼”。他们很重视圣礼,正是通过参与这些仪式而得到救恩。这是他们的圣礼观。去教会礼拜主要是为参加这些仪式(他们很少讲道的,因为他们是从奥迹性、圣礼性和象征性来理解“神的话”的[typology],这一点和东正教神似),而加入教会本身就是一圣礼(加入其他教会则不行)。所以,“合一”对他们是很重要的事,甚至说这是他们的信仰——关乎得救的信仰。
他们的基督、教会、圣事三者是合一的,明白这一点很重要。在他们看来,教会就是基督。基督是圣事,教会同样是圣事。教会是归向基督的唯一正常通道,恰如基督是归向天父的唯一正常通道。“教会之外无救恩”等于“基督之外无救恩”。所以,加入天主教教会,其本身就是一种圣礼了,正如同归信基督一样。于是教会就成为了与神相交的中介,正如同基督一样。所以,他们要坚持其教会的独特性和惟一性,因为这就是坚持基督的惟一性。同时,他们也极力追求可见的惟一合一,而破坏这个合一,就是破坏救恩。
诚然,做为新教信徒,也应该参与教会。但是,是否这种形式上的“加入教会”是得救的必须呢?我说“必须”的时候,正如同他们说你“必须”受洗的时候。在天主教看来,你必须受洗,否则不可能得救;你也必须领圣餐,否则不可能得救;你也必须加入教会(而且必须是他们这间教会),这样才能与基督的身体“共融”,否则不可能得救。若可行的话,我们当然应该受洗、领圣餐、加入教会。问题是,这些对于得救是否是“必须”的呢?当你说是“必须”的时候,事实上你已经否认了唯独恩典、因信称义的核心信仰了。不仅如此,同为礼拜,同为受洗,同为圣餐,但其含义到底是什么?天主教与新教的理解是不同的。再比如说,新教读经是为明白真道,但天主教读经是有功德的。这些不能只从表面来看,表面的相似下可能是截然不同的实质。天主教做为神人合作说的支持者,把“圣事”抬高到救恩的地位,这是理所当然的。只有明白了他们的圣礼观,才能明白他们的教会论。
若如此,岂不等于说不加入天主教会则是不得救的吗?并非如此,我们说过他们是普救论者。这两者如何协调呢?别忘了,他们认为,当教父们和教会历代教导谈“教会”时,首先是指”耶稣基督的奥体“,他们就是通过圣洗圣事加入耶稣基督的奥体,分享他的生命。耶稣基督来不是只将救恩带给基督徒,而是带给所有人和每一个人,因为每个人都是天主的孩子。所以,教会之外的救恩也是来自教会(耶稣基督)。也就是说,既然教会就是基督的身体/奥体,那么,那些新教徒、回教徒以及佛教徒,他们虽然没有加入公教会,但是,他们潜意识中仍然是在事奉“基督”,所以,从某种程度上他们仍然是加入了“教会”。所以,他们仍然可能得救。
不管你信不信,反正人家信了。
但他们的普救论并非是认为所有人都必然会得救。他们把罪分成必死的罪和可恕的罪两种,犯必死的罪的人是不能得救的。此外,只有真心追求“真和善”的才能得救。凡是没有犯必死的罪同时又身心追求“真和善”的人都会得救。若你的良心告诉你基督是坏人或者佛是真神,而你尊重你的良心,那么,你的这种对良心的尊重就被神看为善,所以你就已经积攒了功德了。
[梵二《教会宪章》]
那些尚未接受福音的人,则由各种方式走向天主的子民。其中首推那曾经领到盟约和承诺的(以色列)民族,按血统基督就是从此出生。这一蒙选的民族,为了他们的祖宗,也是极可爱的,因为天主对自己的恩赐和选择并无翻悔。可是,天主救人的计划,也包括着那些承认造物主的人,其中首推回教徒:他们自称具有亚巴郎的信仰,同我们一样地钦祟惟一的、仁慈的、末日将要审判人类的天主。至于那些在幽暗和偶像中寻找未识之神的人们,天主离他们也不远,因为赏给众人生命、呼吸和一切的仍是天主, 而且救世者愿意人人都得救。原来那些非因自己的过失,而不知道基督的福音及其教会的人,却诚心寻求天主,并按照良心的指示,在天主圣宠的感召下,实行天主的圣意,他们是可以得到永生的。还有一些人,非因自已的过失,尚未认识天主,却不无天主圣宠而勉力度着正直的生活,天主上智也不会使他们缺少为得救必需的助佑。在他们中所有的任何真善的成分,教会都视之为接受福音的准备,是天主为光照众人得到生命而赐与的。不幸多次有人为恶神所骗而神志昏迷,把天主的真理视为虚妄,舍造物主而事奉受造物,或醉生梦死好似天主不存在一样,陷于失望的绝境。因此,为了增加天主的光荣,并为促进这千万人的得救,教会便切记着吾主“往训万民”的命令,用尽心思去推动传教的工作。
所以,“好人”很重要,他们喜欢好人,并认为好人是得救的。
这样的话,又何必加入天主教会呢?天主教岂非是否认了自己的唯一性吗?信佛不是一样的吗?不!按照他们的说法,圣事/圣礼是最高效的得救之道,只有加入天主教会才能有圆满的“圣事生活”,才能够有更圆满的“圣德”,才能够有更圆满的得救。其它没有加入这惟一的天主教会的人呢?他们也可得救,只是相对而言不“圆满”而已。
但问题是,得救为什么还有是否“圆满”之分呢?这就涉及到“炼狱”了。他们认为,死后还要炼狱,炼狱是用于炼净人身上的罪的污秽。功德足够多的人就不用炼狱,越少的则需要越多的炼狱。而且,活着的信徒可以通过功德而帮助炼狱中的信徒。
另一方面,信天主教可以有一个教会、教义系统来帮助你,给你一个坚定的世界观,使你活得更“丰盛”。所以虽然不信也能得救,还是信的好。
[天主教是怎么一回事]
我们认为人在受造时,灵魂上有善的倾向:温良、勤俭、公道、孝顺、慷慨、仗义、勇敢、同情……同时,也有一些恶的倾向:骄傲、邪淫、愤怒、贪饕、懒惰、嫉妒、吝啬……好倾向和坏倾向,每个人灵魂上都有一些。
天主这样造我们的灵魂,是为了让我们在世上克除恶的倾向。发扬善的倾向,完成自己人格的修养。
这就是“天命之谓性”的本意。
规范自己,克制自己身上的恶向,不许他妄动,妄为,这就是“率性”。这样持之以恒的做下去,就有了道德。这就是“率性之谓道”。
想控制自己身上的恶倾向,发扬善倾向,单凭己力,很难完成,必须借助他人的帮助、督促、教育。这个“他人”,可以是一位教师、尊长,也可以是一个学校,更好是一个严肃的教会。
这就是“修道之谓教”。[中庸]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其实天主教与儒家、佛家等的“修行”观点是一致的,他们的“救恩论”也没有原则性的不同。他们认为,人应该并可以通过德行与圣礼两个途径来增加圣德,提高自己,不断“成圣”,直至得救。
宗教改革——抗罗宗的两大基础是“唯独信心”和“唯独圣经”,这是新教之所以为新教的根本。从救恩论上,天主教否认“唯独信心”,从启示论上,天主教否认“唯独圣经”,认为“圣传”有同等的权威。实践中圣传成为了圣经的权威,而教会又成为了圣传的权威。天主教否认圣经的最终权威性是由其教会论决定的,而其教会论又是由其救恩论决定的。
若理解了公教会的信仰,就能很好的解释他们的行为。他们为什么会发展出教宗、圣传、热衷合一呢?他们为什么可以修改、增减、诠释圣经呢?他们为什么特别强调洗礼、圣餐、礼拜仪式以及种种的圣礼呢?他们为什么要苦行、灵修、关注德行甚至独身呢?他们为什么为死人祷告、敬拜圣徒呢?这些都是内里一致的。
参加天主教会,沉厚的历史沧桑感在感召你,华丽的仪式在感召你,敬虔的气氛在感召你,天主的爱德据说也在感召你,不归信真对不起自己。但是,没有真道、没有圣灵,没有重生,没有称义,没有救恩。从直觉而论,简单的说,天主教就是一大堆相互关联的迷信的集合。
Anglo-Catholic比起公教会来气质上差不多,只是要更包容。天主教有沉重的历史负担,而圣公会本身就是很折中的。信仰上,他们遵循St Vincent of Lerins所说的: “What everywhere, what always, and what by all has been believed, that is truly and properly Catholic.” 或者这与其历史有很大关系,正是这种态度使他们真的很Catholic。包容”本身却是不包容的,因为“包容”就是一种信仰。遗憾的是这不是我们的信仰。
阿民念主义者骨子里都是普救论者(严格的说是inclusivism),这并不奇怪。他们既是普救论,同时又仰赖圣事,教义对他们而言就不太重要了,重要的是形式。对于以某种形式加入基督教的人,你不必明白称义、赎罪的真正含义是什么,而只需承认它们并行圣事、做好人。普救论者也总是很“包容”的,既然大家都是信耶稣的,那么为什么要吵架呢?所以,他们很希望看到普世的合一,尤其是明确信耶稣的教会的合一。(佛教等不明确信耶稣的宗教属于合一的第二梯队。)
从更大的环境来看,在欧洲,普世教会合一运动(Ecumenism)早已拉开帷幕,这是对宗教改革运动的反动,所以不持守真道的教会大都支持这个运动。1910年在英国爱丁堡举行了世界宣教会议。1921年在瑞士日内瓦成立的国际宣教协会(IMC)。1938年,世界基督教协会筹备委员会成立,由英国圣公会大主教田波负责筹备工作。1948年世界基督教教会联合会(WCC)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正式成立,强调“凡认耶稣基督为上帝及救主”的教会都可加入成为会员,进一步促进教会不同宗派之间互相学习和彼此合作。1994和1998年,部分福音派人士就社会关怀工作两次与天主教签署了Evangelicals and Catholics Together(ECT),宣称“如同基督是一,基督徒的使命也是一”。
圣公会天生就有合一的内在优势,他自身有超强的包容力。至于Anglo-Catholic,它从来没有质疑过Rome Catholic的正统性,Anglo-Catholic面对的问题是它自己的正统性。Anglo-Catholic努力去做的不是改变Rome Catholic,而是被Rome Catholic接受。Anglo-Catholic从来不是抗罗宗。
另一方面,他们对Rome Catholic的恋慕也并非一厢情愿。2009年,为了满足Anglo-Catholic的强烈需要,教宗本笃十六世发表宗座宪章(apostolic constitution)Anglicanorum Coetibus,宣布成立personal ordinariate,欢迎Anglo-Catholic加入personal ordinariate而成为Rome Catholic。Anglo-Catholic似乎要修成正果了。